.

六十载风华岁月拾起虎门销烟记忆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虎门销烟被描述为“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销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后辈在实现祖国繁荣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虎门销烟事件之后,人们记住了林则徐和虎门销烟,但它所留下来的一系列遗址、遗存一度淹没在荒芜的杂草丛中百余年。这一期“考古在东莞”,将为读者讲述鸦片战争博物馆六十载风华岁月。

为了让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只是存在于文献之上,也为了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年,在东莞县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和虎门古战场得以从杂草丛中脱离出来,重见天日。在此后的60年间,鸦片战争博物馆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块石碑”发展成为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每年有着数百万观众前来此处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未来,鸦片战争博物馆也将持续影响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观众。

文:龚艺超图:资料图片

筹建伊始

从一块石碑到纪念馆

年初,位于虎门镇镇口村南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仍旧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只有一块“林文忠公销烟处”石碑,记录下了这块土地的曾经荣光。

为纪念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主持销烟的伟大壮举,发挥林则徐销烟池旧址的功能作用,东莞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林则徐公园”和“林则徐纪念馆”建设筹备小组,在虎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筹建林则徐纪念馆,竖立林则徐纪念碑。

经过一年时间的艰辛努力,在销烟池旧址与玉虚古庙之间的区域内,建成了“林则徐纪念馆”。此时的纪念馆,主体建筑是一个正开五间的飞檐式仿古建筑,外墙四壁用木板制成,建筑中心是一间小屋,作为仓库和展厅,仓库的四面墙壁作为展墙,游客参观时,需要将木板外墙打开采光,环绕仓库展墙观看展览。

不仅如此,为了丰富林则徐纪念馆的展陈,在公园内修建有林则徐纪念碑、节马亭、碑亭等相关建筑。此外,从年林则徐纪念馆筹建开始,就通过《人民日报》《东莞报》等媒体刊登征集有关林则徐的历史文物资料的消息,这一批征集文物形成了林则徐纪念馆最初的藏品基础。年1月1日,林则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年,东莞县政府拨款修建了纪念馆的围墙,纪念馆面积扩大到2万平方米。次年7月7日,“林则徐销烟池旧址”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虑到虎门古战场与林则徐销烟池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年11月,广东省文管会派出四名专业技术人员,会同东莞县文化局及当地驻军部队,对虎门炮台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于12月12日完成《虎门旧炮台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从虎门各炮台的地理形势、鸦片战争前后各炮台的情况、调查时各炮台及文物现存状况以及保护意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次调查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及虎门炮台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初具规模

从林则徐纪念馆到抗英纪念馆

年初,东莞县成立纪念馆展览筹办小组(后称筹办小组),由苏培基、何柏宣、唐灵、黄泽森、钟创坚等十几个成员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东莞文化宣传工作的各条战线。

为了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筹办小组在园内设立“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纪念碑名由郭沫若题写。与此同时,为了配合纪念碑,筹办小组还组织兴建了“抗英群雕”。据当时担任筹办小组工作人员的钟创坚介绍,这组“抗英群雕”由广州市美术雕塑室完成,创作人员包括尹积昌、凌镇威、詹行宪等雕塑家,曾任东莞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岑诒立以及筹办小组的工作人员钟创坚等人也参与到了“抗英群雕”的创作中去。此外,筹办小组修改了陈列展览,并在年正式将“林则徐纪念馆”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

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工作人员莫稚、杨少祥、邱立诚等人员对林则徐销烟池旧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初步复原,并开始对虎门炮台的文物分布状况开展调查工作。钟创坚回忆道:“当时跟着广东省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在虎门炮台附近开展文物调查,基本是杂草丛生,还有常遇到马蜂等,条件非常艰苦。在那段时间接触到了很多从事文博事业的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研究治学的精神在当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一年后,苏培基担任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副馆长,在玉虚古庙旁边修建了二层办公楼。这一时期的纪念馆员队伍有40多人,分成了雕塑组、文物征集组、资料方案组、木工园林组等几个工作小组,为日后纪念馆的各个部门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纪念馆在近10年时间内,扩大了馆区范围,增加了藏品数量,对一些文物遗址进行维修。近十年的艰难建设历程,并没有浇灭老一辈同志们的建设热情,在这期间,全馆上下积极申报省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18日,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旧址(包括节兵义坟、义勇之冢)经重新审定,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向成熟

从纪念馆到专题博物馆

改革开放让文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东莞文博事业也迎来了春天。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入选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随之划定,这极大地推进了纪念馆的发展。与此同时,东莞县人民政府就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等炮台群的管理权加紧与海军沙角部队和威远部队的协商谈判。

年8月,“抗英纪念馆”被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了加强对虎门炮台旧址的有效管理,又增加了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年1月28日,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与虎门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征用销烟池海滩平方米作为销烟池的文物保护用地,并得到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与海军部队的多次协商谈判,年12月13日,鸦片战争博物馆收回了62万平方米威远诸炮台的管理权,共有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定洋台)、山顶营以及兵房等。年,收回了沙角炮台的管理权。

收回诸炮台遗址的管理权是为了更好地对它们进行全面的研究、保护和展示。对遗址进行全面研究是弘扬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前提,遗址博物馆要向观众全方位展示遗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就必须深入发掘其内涵,通过全面揭示遗址及出土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征,才有可能利用各种形式的陈列将这些历史信息和文化精神传递给观众,真正为观众所接受、所了解、所感染。

以靖远炮台为例,年2月底,因虎门大桥开工建设、鸦片战争博物馆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威远岛南山靖远炮台遗址进行了科学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经过考古业务骨干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考古勘探清理工作全部结束。

靖远炮台考古勘探工作,采用了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绘图四种手段收集资料以确保将来文字复原的准确性。在勘探上采用了考古调查勘探常用的开挖探沟法、共开挖了T形、十字形、长方形探沟四条,勘探面积达多平方米,清理土方多立方米。

勘探表明靖远炮台可分为军事设施区和营房生活区两个部分,靖远山西南坡面向珠江,在虎门大桥东头附近发现的炮位和与炮位相连的百余米暗道,为军事设施区;山脊部位,即大桥开挖的东锚碇位置为营房生活区,这次文物考古勘探的新发现,便主要分布于这一区域,清理出清兵营房遗址三座,面积多平方米,以及岗楼、瞭望台、挡土墙、水沟、水池、道路、围墙等遗址一批。这些遗址错落有序、分布合理,与军事设施区一起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对今后靖远炮台的复原,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我国古代海防设施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在遗址中还出土了清兵使用过的瓷杯、小瓷盒、小瓷碟、陶灯、汤匙、铜锁、菜刀、小削刀等生活用品和铁凿、铁锛等工具,广东铸造的“当十”铜币,以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这次文物考古工作为鸦片战争博物馆日后对靖远炮台古遗址的进一步维修、复原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5月19日,东莞市政府批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成立陈列部、保管部、保卫部、办公室和研究室五个定编部门。年5月31日,东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东莞领导小组”,着手修复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开始筹建海战博物馆。

年2月28日,新落成的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区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部分组成,共占地20万平方米。随着海战博物馆的落成,鸦片战争博物馆已然发展成为一座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文物史料的遗址性和纪念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

■遗迹里的东莞

林则徐销烟池

林则徐销烟池开挖于年5月,位于虎门镇镇口村南海滩,共有两个,池边长约15丈(约50米),池边栏桩钉板,池底平铺石板,池前设一涵洞,用作排放残渣,池后通一水沟,便于车水入池,池岸四周广树木栅栏。

年6月3日至25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爱国官兵以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在虎门海滩销烟池,用盐卤和石灰浸化之法,将收缴英、美两国的斤鸦片当众销毁,这一事件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现在的林则徐销烟池是在销烟池旧址的基础上复原而来。年由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对销烟池进行了初步复原。年—年,由“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东莞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销烟池进行了全面维修。

沙角炮台旧址

沙角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年),台面朝西,台周长42丈。台面、垛口、炮洞均由粗石砌成。沙角炮台与西岸大角炮台相对峙,构筑虎门海口第一重门户。道光十四年(年),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着手整顿并加强虎门海口防务。将沙角、大角炮台改为瞭望号令台,并在沙角山顶建望海楼一座。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1月7日),沙角之战中,陈连升父子牺牲,炮台被英军所毁。道光二十三年(年)修复。咸丰六年(年)再次被英军所毁。光绪年间(—)对炮台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扩建。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白鹤山、狮子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处炮台。这些炮台依山排列,面向大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沙角炮台防御体系。

现在所称的沙角炮台旧址,是指位于虎门海口东岸沙角山一带诸炮台旧址的总称。现存的旧址主要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旗山炮台等。

威远岛诸炮台

威远岛诸炮台是指分布于虎门海口东岸威远岛(原称亚娘鞋岛)上的威远岛炮台群。由东至西依次为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蛇头湾炮台,定洋台建在岛之东南端的鹅夷山上,隔三门口水道与沙角炮台相望。

炮台炮位在山顶、山腰、山脚均有分布,并有道相连,构成了一个布局严密、气势宏伟、规模宏大的防御体系,为抵御外国入侵、保卫国家海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以其中的威远炮台为例,威远炮台是在南山炮台基础上扩建而成。南山炮台系康熙五十六年(年)建,位于亚娘鞋岛南山左脉山腰,台周52丈5尺,台上炮位12个,安放大小生铁炮12门。台上神堂两间,官兵住房共12间,药局1间,炮洞石砌,台面垛口均为砖砌。为加强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南山炮台前海滩礁石上,加筑三合土月台1座,面宽60丈,炮位增至40个,是为南山威远月台,后称威远炮台。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年2月26日)该炮台被英军破坏,两年后被修复,咸丰六年(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四年(年)修复。光绪十一年(年)南山炮台得到重修,将原炮位一律改建为露天炮位,命名为威胜东台。年鸦片战争博物馆对威胜东台进行了重新维修。

现在的威远炮台由26个石砌暗炮位和3个露天炮位组成,基本上保留了鸦片争时期的原貌,又具有洋务运动时期的炮台风格。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