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芷江纪念名城制度四十周年二鼎力申报竭

扁平疣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

芷江,古称沅州。西汉高祖五年(前)建无阳县,历来为古西南通道上的军政重地,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芷江建置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平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连片,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依旧。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历史建筑63处,古井63口。“全面抗战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年6月,芷江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芷江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芷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初心和执着。为了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芷江自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县委、县政府又于年向国务院申请将芷江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种种原因未果。年,又再次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决策和部署名城保护和申报的工作。年5月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将芷江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5月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办理。至今,13个年头,仍在坚守,不言放弃,加油。

地位显赫·蜚声中外

名城芷江,以抗战胜利受降事件为代表的历史价值,以西南重镇为载体的文化价值,以红二、六军团长征过芷江为内容的时代价值十分重大,以侗族民风民俗为主体的地方特色亦比较鲜明。

01抗战胜利的受降名城

芷江抗战机场旧址保护区之芷江机场及跑道旧照

一是芷江机场,地位特殊。“七七”事变后,在芷江修建了抗战机场,芷江从而成为盟军在远东第二大空军基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东方战场的重要战略支点。中苏美等盟国空军出动大批军机,拦截入侵的日机,奔袭日军的后方机场、军火库及其他军用设施,切断日军在华中华南的水陆运输补给,牢牢掌握战场制空权。

年9月4日

遭日机轰炸的龙冿桥头及索子街

(美国飞虎队战士约瑟夫·德摄于20世纪40年代)

二是全民抗战,牺牲沉重。抗战期间,在日军空袭芷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情况下,芷江民众奋力支援抗战,节衣缩食保障供给,数万民工修建机场,因工伤疾病特别是年霍乱流行,死难近5千人。两万青壮年奔赴前线,涌现出杨伯涛、汪定炳等大批抗战英烈。

军民在芷江机场见证抗战胜利“芷江受降”

(美国飞虎队战士约瑟夫·德摄于年8月21日)

三是保卫芷江,名垂青史。在保卫芷江的湘西会战中,从芷江出动的飞机配合地面部队,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丧钟。作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也为芷江受降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提供了安全便利的环境保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杨志东摄)

四是胜利受降,实至名归。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飞抵芷江向中国人民投降。抗战胜利芷江受降,宣告中华民族首次取得近代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彻底胜利,洗雪了百年国耻,炎黄子孙无不扬眉吐气。

02开拓西南的历史重镇

西南重镇芷江古城图(清乾隆二十二年)

一是滇黔门户,全楚咽喉。芷江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南的交通要冲。元代以来,中原政权不断开拓西南,逐渐形成东起常德,溯水经芷江,水陆西入镇远,再转陆路至滇的古西南驿道。在芷江设怀化、罗旧、沅水、便水、晃州五驿及众多铺递。西关渡及龙津桥,扼制着滇黔孔道的交通节点。

沅州府地域图

二是军事要地,西南重镇。熙宁七年(),为加强对西南的军事征讨和统治,北宋政权在芷江始修筑城垣。经历朝历代不断扩充,最终形成50公顷的沅州古城。15次设立州、府、路、道、专区等建制,明嘉靖二十七年()设总督四省大员驻节,明万历二十八年()置偏沅巡抚,清康熙三年()移驻长沙,后才改称湖南巡抚。元代设万户府,明洪武三年()设沅州卫指挥使司等较高级别的军政机构。芷江重要军事地位的凸显,也带来城市的繁荣发展,芷江终成沅水中上游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城市。

芷江西门码头外河中的运输船

(美国飞虎队战士约瑟夫·德摄于20世纪40年代)

三是军需供亿,举足轻重。作为军事重镇,芷江提供了大量的军需供给。清同治《沅州府志》称:“雍正十三年(年)二月,贵州台拱等处九股生苗作乱,朝命部院大臣经略军务,调楚粤官军赴征。沅州当台拱孔道,文武大僚往来驻扎者,日更数辈。军需供亿,皆取办于此。”

芷江古城墙及西门码头

四是历朝历代,战事频仍。据《沅州府志》不完全统计,自唐武德元年()至清同治七年()一千二百五十年间,沅州域内共发生大小战事82次,其中唐朝3次,五代时期4次,宋朝7次,元朝5次,明朝26次,清朝37次。

03红二、六军团的长征要地

红二、二六军团长征芷江便水战役经过要图

一是宣传革命,唤醒民众。年12月28-29日,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芷江。红军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唤醒民众,撒播红色种子,特别是遵守群众纪律,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打富济贫,为百姓做好事,用行动感染民众,以杨金安为代表一大批侗族青年儿郎踊跃参加了红军,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生动诠释和竭力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群众观点。

冷水铺政治干部会议(油画 钱德湘作)

二是政治会议,统一思想。年1月1日,红二、六军团在冷水铺召开政治干部会议,通过新年战斗动员,提振了士气,回顾检查长征以来的政治思想工作,克服了不愿向西转移的错误倾向,坚定了政治信念,提出在湘黔边以决战的胜利创造新苏区的战略任务。它是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召开的师级以上政治干部会议,也是在湖南境内唯一召开的一次思想政治会议,是一次思想“转兵”,主要从内部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长征成功,是对后续长征的一次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对红二、六军团乃至整个红军长征胜利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今天仍有重要现实价值。

便水战役红六军团牛屎垅及撑架坡战场遗址远眺(江贤军摄)

三是便水战役,勇歼追敌。年1月5日至7日,红二、六军团在上坪发起“便水战役”,它是长征以来,红二、六军团主动发起的一场大战,双方投入达4万之多,整个战场近18平方公里。也是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恶战,双方伤亡千余人。更是红二、六军团的一场关键之战,阻击了敌人,收拢了部队,对后期发展和后继长征发展起关键作用。在湖南长征史,可以说南有湘江战役,西有便水战役。

04世代聚居的原生侗乡

芷江侗族万和鼓楼

一是族源渊远,脉络清晰。芷江境内侗族先民原为古百越人一支。先秦时期,侗族先民向西北迁徙。其后与古苗瑶民族在文化上交往融合,发展成一个特定的文化共同体——古侗水民族,即“苍梧蛮”。至唐代,古侗水民族逐渐壮大,继续西向进入都柳江中上游地区,向北进入五溪地区,并与当地土著民族交流互动,从中分化出“峒人”即侗族。侗族来到芷江后,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建家园,繁衍生息,传承至今,形成了以侗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新格局。

侗族村民在唱山歌(杨志东摄)

二是文化纯粹,传承丰富。芷江的侗民族文化传承,虽然历经时间的淘洗和中原文化的冲击,芷江的侗民族文化仍旧传承丰富,基本保持了原生的状态。芷江有“侗族建筑三宝”的龙津风雨桥、万和鼓楼、沿河吊脚楼,还有侗族艺术瑰宝侗族大歌。碧涌镇龙神村、芷江镇十万坪村等侗寨风光秀美,环境优越,民风淳朴,民俗浓郁。

侗家父母及姊妹们唱起麻弄颂送姑娘出嫁(田骅摄)

三是民族和睦,守望相助。千百年来,芷江侗族民众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一起走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尤其在战乱时期,芷江侗族民众与各兄弟民族相互帮助更凸显了芷江侗族民众的人性光辉和民族襟怀。正是芷江侗族民众的热情接纳,倾力救助,才使得成千上万战争难民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最终携手走出了战乱的阴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