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明朝嘉靖的寿命和皇帝生涯只剩13年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多年不上朝闷傻了,还是在宫里炼丹不太顺利,或者是被葡萄牙人行贿收买了的广东地方官给忽悠乜了,总之是批准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居住权,那个时候澳门这个地方很荒凉,几乎没人居住。葡萄牙人为什么要住这儿呢?因为那个时候离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多年,没有蒸汽动力,船都是帆船,船的行走主要靠季风和水手,多长时间能来到亚洲,基本没准儿,装满货什么时候再回欧洲也没准儿,需要等到顺风季节,所以必须找个地方先住下来,为了防止异族的攻击,一般都是找个荒凉的岛屿,后来荷兰人也想住在澳门,还和葡萄牙人打了一仗,打不过,就在年占了台湾。
葡萄牙人住下后,由于食物匮乏,需要向附近地方的老百姓买点东西。尽管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都实行海禁,但葡萄牙人口袋里的白银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为了生存,老百姓还是很愿意和葡萄牙人做买卖的。
年,康熙收复了台湾,国家安定了,下旨开放四个口岸:广州、福州、宁波、连云港。但实际上由于广州路程比较近,欧洲人一开始只选择在广州做生意,但是时间一长,广州“十三行”的官商太黑,无休止地索贿,不贿赂就想做生意,门儿都没有,让外商无法承受。他们就舍近求远去另外三个口岸去进货,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发现海边那么多外商的船,他提高了警惕,年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洪仁辉去广州进货,当地官员不容分说就扣了他半船的货,洪仁辉气不过就北上去了天津,要找乾隆告御状,天津地方官不敢让他上岸,只帮他递了状书。乾隆大怒,把洪仁辉流放到澳门关了三年,并下令关闭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动力使用到船上,欧洲人来广州的人更多了。他们除了做买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传教,所以不光是商人,还有很多传教士的到来。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自英国启程来到中国,当时他只个是二十五岁的青年,未婚,独自一人首途赴华。在纽约换船的时候,纽约船坞公司职员知晓其将前往中国,便以轻视的口吻对他说:“马礼逊,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年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吗?”,那时马礼逊回答了一句有名的话:“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这样的信念与信心抵达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能,神也不能。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天然的基因排斥,早在唐朝就有传教士来过,当时叫“景教”,但从来没有落地生根。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多少人信基督教,我们能拿平安夜、圣诞节过成疯狂购物节,这远不是上帝能理解的。
罗伯特·马礼逊非常努力,他要为中国人民传来福音,刻苦学习中文,第一次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编了第一本英汉词典,在澳门建了一个诊所,为中国人免费看病,还在澳门建了所学校,中国人可以免费上学。澳门的北边和西边是香山县,现在是珠海和中山市,这里的老百姓大部分很穷,大都靠打鱼为生,外国人来了后,很多人就和外国人做起了生意。
科举制度规定两种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一种是商人及后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另一种是如果三代都没有考取过功名的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叫“冷籍”,要想考,就必须花钱找有名望的当地士绅做担保。自从有了罗伯特·马礼逊在澳门开办了免费学校以后,就让商人后代和这些穷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香山县的容闳和孙中山就是这样上的学。
容闳后来去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上学,此年入了美国国籍,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美国想让他以传教士的身份回中国传教,但容闳拒绝了,他想回中国办现代学校,以教育救国。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放到现在会让人羡慕不已,但容闳回国之后清政府根本没人理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容闳就去找太平天国去了,到了一考察,感觉是一群乌合之众,愤而离去。为了生存,只好做翻译,给洋人的洋行做买办。后来,曾国藩接见了他,让他去美国进口制枪炮的机器,容闳趁机说服曾国藩促成了名留美幼童,准备实现他的教育救国梦,这些幼童去了美国后,每天早晨要对着“老佛爷慈禧和光绪”的像磕头,都留着辫子,被美国小孩称为“chinesegirl”,时间长了就觉得丢人,有的人不磕头了,还有的把辫子剪了。负责监督他们的官员立刻禀报朝廷,朝廷立刻下旨全部召回,本来准备留学15年的计划半途而废了。尽管如此,这些人回国后还是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詹天佑修了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唐绍仪当过总理,梁诚在当驻美公使时,发现庚子赔款多算了,根本用不着赔那么多,就在国会上据理力争,逼迫国会和当时的西奥多·罗斯福退款,让八国联军都重新计算赔款数额,除了日本基本上都答应退款,但他们说清政府太腐败,不能直接赔给清政府,要用这些退款医院,于是有了清华大学、医院、山西大学……当然别以为他们是好心,其实是在中国为他们培养人才,当时的清华大学就叫”留美预备学校”,直到现在,还有清华北大的人才留向美国,我们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
留美幼童是在年促成的,其实早在七八年前,后来在中国海关税务司干了近50年英国人赫德,就和清政府提议让清政府派人去欧洲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但清政府的官员一听,脑袋摇的和拨浪鼓一样,谁去那种”茹毛饮血”的藩国去受那罪去?年,赫德要休假回英国结婚,再次向奕提出此事,结果有个60多岁曾经做过知县,赋闲在家的山西襄陵(今襄汾)县人斌春,说他愿意去。英国女王非正式接见了他,斌春同志欧洲走了一趟,看到什么都新奇,但由于语言不通,眼界短浅,没学到什么,但对英文中的标点符号特感兴趣,把标点符号带回了中国,从此我们中文中才有了标点符号,他也成为清政府第一个出国的官员。
年,林则徐的女婿兼外甥(近亲结婚)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及南洋大臣,派了12名福建马尾船厂的船员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其中就有严复。中学上历史课时,书上和老师都说严复在英国和日本的伊藤博文是同班同学,严复成绩第一,回国后由于政见不同,李鸿章只让他当了个水师学堂的老师,伊藤博文成绩第七,回国之后当了日本首相。当时我信了,并且信了很多年。后来看了很多资料,原来是编的故事,严复是作为舰艇船员去学习的,伊藤博文比严复大13岁,早在严复9岁的时候就去英国留学,年早已是政府要员的伊藤博文再次出国考察两年,回国后亲自拟定了日本第一部宪法,而严复是年去的英国,怎么可能是同学?而且有学者去英国档案馆里也找不到严复的成绩单。只找到一个中国人的成绩是第七名。不管成绩如何,严复还是非常优秀的,翻译了《天演论》等著作,但没人看,严复只好重新参加科举考试,但终究没考上,年逃到西安的慈禧回京后,痛定思痛,要改革,科举加了一门“西学”,请严复当主考官,严复说我还不是进士没资格当考官,于是,慈禧赏了严复一个进士的身份。
清政府被打开国门其实比日本早13年,年和-年,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让清政府有任何的反思。年,美国佩里将军四艘黑船开进东京湾,逼迫日本幕府全面开放,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本的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武装推翻了幕府,准备抵抗列强,但当他们先后两次派出多人去欧美考察后,年立刻决定进行明治维新。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是在年,比日本早四年。到年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GDP已经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洋舰队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日本根本还是个蕞尔小国,根本排不上名。当甲午战争爆发后,欧美各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日本必败。而当时有两个宰相都认为清政府必败,一个是李鸿章,他知道自己的底。另一个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这个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和日本的欧洲政治在年前后,分别接待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使节。他看到的景象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因此,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这个惊悚的黑色预言,不幸在20多年后的甲午海战中应验。
伊藤博文在日记中说他到了欧美后的印象是“始惊、次醉、终狂”,从一开始的坚决抵制变成了虚心学习。而清政府去国外只带回了标点符号和北洋舰队的几艘巨型大船,当北洋舰队开着定远舰和镇远舰去日本炫耀的时候,日本举国惶恐,但当甲午战争结束后,可能伊藤博文对清政府的印象是”始惊、次笑、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