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浮桥查走私:
兰州缉私官告御状驸马,朱元璋彻查驸马丢命
兰州段是黄河上游最为精华的河段。兰州也是黄河惟一流经的省会城市。黄河兰州段最有名的桥莫过于中山铁桥,而在它之前则是镇远浮桥。
如今曾经持续了数百年的浮桥,早已被永固的铁桥所取代。但当年的将军柱依旧矗立在河边看着潮涨潮落。
镇远浮桥究竟为何而建?曾经守卫黄河桥的小吏为何会状告驸马呢?声名显赫的当朝驸马,犯了什么重罪遭朱元璋赐死?
1.黄河浮桥
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然而由于黄河的阻隔,渡河自古困难。曾经流传过这样的一句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过鬼门关。”
在黄河上修建桥梁是两岸人民自古就有的心愿。然而,黄河水势汹涌,修建桥梁谈何容易。纵观古代架设在黄河上的浮桥,大多是政府出于军事的需要而架设的,这种浮桥的阶段性非常强。
每逢节假日,从西关十字到白塔山一段,总是人潮涌动,熙熙攘攘,那些南来北往的游客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魅力。实际上,数百年来,这一段总是这样的忙碌而繁杂。这自然要归功于桥梁。
黄河兰州段的桥梁由来已久,早在唐代,人们就在今天西固河口一带修建了广武梁,可惜的是今天已经不知道这座桥梁的形状了。到了宋代,宋哲宗绍圣四年(年)宋军收复兰州,展筑兰州北城,又修复了金城关,并在关下架设了浮桥,不过这次架设浮桥是出于军事的需要修建的。时间最久的浮桥却是明代镇远浮桥。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冯胜等率军,追击元朝残余势力。明军在定西消灭了王保保的主力后。为过河追击元军残余,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兰州城西七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浮桥。冯胜收复河西走廊后,这座浮桥也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
随着明王朝的经营,西北地区的人口经济逐步开始恢复,对于交通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出于向河西走廊运送各种物资的需要,兰州黄河段的教场河、岸门口、空心墩等渡口也陆续开通。然而要供应数万大军的粮草,仅仅依靠渡口是不行的,必须要建桥,才能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
洪武八年,卫国公邓愈将浮桥移到城西十里的地方。到了洪武十七年,兰州卫指挥检事杨廉将黄河浮桥移到了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边,也就是今天他们看到的中山桥附近。黄河浮桥人们正式取名为“镇远桥”,号称“天下第一桥”。
关于黄河浮桥的修建,还有一段民间故事。明初,朱元璋派卫国公邓愈统帅大军,攻打元将王保保。邓愈率军攻占兰州,却被黄河拦住了去路。军情紧急,邓愈苦思冥想也找不到过河的办法。一天三更天,他睡不着觉,到黄河边看看。这时,他忽然发现黄河上漂着24只木船,将军来了灵感,将这24只船连起来不就成了浮桥吗?将军自言自语说:“不知这船是哪里来的,能否借他一用?”谁知黄河中却传来了说话声:“三更借,五更还。”于是,邓愈就命人按照大船的分布方向,在两岸铸造了将军柱,拉了铁链,架设好了浮桥。但三更借五更还,这段时间如何够大军渡河呢?
卫国公很是为难,这时又有人给将军出了一计。于是,将军下令,今后晚上不准打五更。这样,浮桥就一直用到了清末。铁桥落成的头一天晚上,人们都很兴奋,更夫也喝了点酒,糊涂了,到五更时却打了五更,结果呀,黄河中的24只木船齐刷刷滑跑了。这些神船在河中漂的过程里,有一只船搁浅在城东的河滩上,漂不动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一只船,传说中一只船就是这样来的。
有人考证,一只船是这样来的:一只船一带有座义园,是左宗棠为战死的湘军将士所修。那里地势低洼,义园四周修建的围墙,类似船形,故而人们称之为一只船。
其实,镇远浮桥的架设非常艰辛,首先人们在黄河两岸浇铸重达万斤铁柱四个,设置巨大木柱子45个,丈长的铁链两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增加浮桥的稳固性。
浮桥一般是冰解后架设。一次,动用的人力达数百,这些人按照分工,或在船上,或者在岸上。人们先用木船拉着绳索,顺流而下,到了预定的位置时,将船上所装载的装满石子的大筐,投入河中,稳住船身,把船系在铁链上。这样,依次将木船系住,木船数量最初25只,后来有所变化,大体在22只左右。然后铺上木板就行了。
浮桥的管理,最初是专由兰州同知管理,后来归皋兰县主簿管理。设立12名水伕组成的巡查队,负责浮桥的安全。
今天人们在中山桥头仍能看到硕果仅存的一个“将军柱”,在许多人眼中,“将军柱”仅仅是一个用来拴铁链的大柱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将军柱”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又来测定水位,为下游的防汛进行预报预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羊报”。
据传说,每年夏天人们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