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用心用情助脱贫
戎昌海介绍中国记协帮扶文县工作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摄
冬日里,没有下雪的文县碧口镇也格外寒冷。
11月25日,中国记协派驻该镇何家湾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宋晓明,冒着严寒来到二社的碧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负责人董文勤商议合作社来年的发展事项。
宋晓明(左一)入村商议养蜂产业后续发展问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摄
董文勤早些年是村上的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面貌,他曾四处打工挣钱。而他的老家——何家湾村位于大山深处,这里花源遍地且没有污染,是发展养蜂业的一块宝地。
两年前,董文勤将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宋晓明。年3月,两人共同前往四川成都,考察当地蜜蜂养殖市场,实地学习养殖技术。
驻村帮扶以来,宋晓明摸索出一个道理,要想真脱贫,就要让乡亲们掌握技术特长。于是,他决定发动村上有致富想法的带头人,会养鸡的帮助建个养鸡场、懂网络的帮助涉水电商……
宋晓明告诉记者,光靠送慰问金是不能解决脱贫问题的,还得靠产业。
宋晓明每次来合作社,都会带一些养殖书籍,和群众探讨致富办法。
驻村以来,他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何家湾村,实地讲解高优嫁接核桃养护技术,培训技术人员29人次;组织何家湾村及周边乡村有意愿开设电商的农户20人参加“中国记协助力文县电商扶贫培训会”,学习电商入门知识和技能;组织何家湾村有养殖中蜂意向的35个农户参加由中国记协主办、文县碧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办的“何家湾村中蜂养殖技术培训班”。
同时,联系中国记协以消费扶贫的方式采购何家湾村3家合作社的农特产品共计18.6万元,董文勤等一众乡亲如愿实现脱贫。
中国记协帮扶的文县富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良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摄
坚守在扶贫一线的,还有中国记协国际部主任戎昌海。年秋天,他踏上了文县的土地,挂职担任文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跟他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强‘四力’助脱贫攻坚”采访组。
一周时间里,他们背着各种装备,行走在秦巴山区的崇山峻岭间,用多条“冒热气”的报道和1.7亿的阅读量,将陇南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推介到全国,将陇南脱贫攻坚的艰苦努力和成绩传播出去。相关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自豪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当地脱贫攻坚带头人和“新闻扶贫”带头人的培养,是中国记协“扶志扶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年底,戎昌海带着首批文县干部12人到北京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培训班。
年,又陆续组织40余名文县和陇南市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和基层党员干部,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和新媒体培训班;同时,在文县当地开班培训新闻宣传干部40多人;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6期,培训多人次。
“在一系列培训中,普通村民、基层工作人员、乡镇干部等都是培训对象。致富技能,党群合作,如何讲好脱贫故事、宣传好脱贫政策等都是培训内容。我们帮扶干部来帮扶只是一时,当地干部才是帮扶工作真正的‘主力军’,所以我们要为当地打造一支永不离岗的脱贫攻坚队伍。”戎昌海说。
碧口镇何家湾村村民在帮建的文化广场上休闲玩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摄
从细微处见真章,用心用情助脱贫。
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中国记协结合自身优势,逐步确定了以“扶志扶智”为重点,大力开展“新闻扶贫”,促进以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助销特色农产品、扶持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扶贫工作思路。
为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中国记协先后从北京派出8批次15人在文县挂职或驻村。帮扶人员始终不间断驻守帮扶一线,在广阔的田野里挥洒汗水、贡献智慧。
山水迢迢路遥遥,他们勇于担当,执着向前,为文县送来了温暖、送来了希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多)
聚焦短板合力攻坚——镇原县脱贫摘帽工作综述
镇原县是庆阳革命老区最后脱贫的县,是甘肃省最后脱贫的8个县之一,也是国扶贫困县,有深度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5.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
镇原县屯字镇屯字村美丽乡村。资料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原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深度贫困乡村,苦下“绣花功”,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1月21日,镇原县宣告脱贫退出,标志着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一
“以前是羊肠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一下雨,满地都是泥。现在出门就是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大伙的日子越来越好。”镇原县上肖镇青寨村老党员、老支书曹国锋深有感触地说。
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的柏油路。资料图
曹国锋担任青寨村干部30多年,亲眼见证了青寨村的变迁。说起村里的变化,曹国锋打开了话匣子:“现在路好、房好、政策好”“兔场、牛场、羊场,都有了”“合作社建起来了,富人带穷人,抱团过日子”……
镇原县贫困山村群众用上了自来水。资料图
青寨村的巨变是镇原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镇原县坚持以房、水、教育、医疗等保障为重点,年以来改造危房(窑)4.2万多户,对户2.4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集中供水工程处,分散工程1.8万多处,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等条道路公里、村组砂石道路(硬化路)公里。完成了个行政村光纤全覆盖,4G无线网络信号行政村和自然村覆盖率达到%。实现了生活用电全覆盖、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
镇原县大红苹果让群众日子火起来。资料图
同时,加快实施全面改薄等多个项目,实现了“学有所教”目标。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惠民政策,贫困人口全参保、参保全资助、待遇全享受,实现了“病有所医”的目标。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政策,年至今,农村低保保障人口超过25万人次,特困供养保障人口1.58万人次。
二
新城镇孙庵村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群众收入微薄。孙庵村近年借助政策东风养牛,走“党支部+协会+合作社+规模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路子。如今的孙庵村,已是全县闻名的养牛村,全村户村民中有户村民养牛,牛存栏2多头。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镇原县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思路,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肉鸡、肉牛、苹果、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肉羊、肉兔、瓜菜、万寿菊”四大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镇原县闫孟村现代有机果基地。资料图
镇原县突出龙头抓引领,引进大型龙头企业23家,带动全县发展起以圣农集团为引领的肉鸡产业、以天士力集团为引领的中药材产业、以中盛农牧集团为引领的肉羊产业、以正大集团为引领的生猪产业、以海升集团为引领的苹果产业。农业产业收入占发展产业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年的24.7%提高到年的56.3%。
镇原县特色产业——设施瓜菜一瞥。资料图
此外,镇原县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物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21个乡镇服务站、个村级服务点,年至今,全县电商累计交易额27.24亿元。以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旅游扶贫村6个、乡村旅游草莓采摘园10个、农家乐60户,辐射带动多户3多人吃上“旅游饭”。
三
方山乡贾山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3.25%,是国务院挂牌督战村。年,贾山村和天津市静海区结成“亲戚”。静海区投资80万元帮助贾山村建起了万只肉兔养殖合作社和饲料加工车间,并购进了0只基础母兔,带动贾山村走上了致富路。
镇原县殷家城黄花菜加工车间。
据悉,近四年,静海区在镇原县实施了产业扶贫等七大类项目,辐射带动全县19个乡镇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户1.46万名贫困人口增收。引进天津市龙头企业2家,建办企业(或合作社)4家,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个,投资总额3亿多元,受益贫困户近2.8万人。在天津市静海区、河东区设立镇原县扶贫产品展销馆3处、展销专柜13处,年至今累计在天津市销售农产品万元,带动1.1万户3.4万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静海区援建贾山村的万只肉兔养殖合作社。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镇原县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先后向郭原乡下派扶贫干部5人,协调投入帮扶资金多万元。帮扶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采取“党政主导、支部引领、公司化运作、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帮助郭原乡毛庄村种植中药材0余亩、朝天椒余亩,奖补肉牛头、牛棚座;扶持毛庄村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和保底分红增收,使入股群众户均增收超过0元。
省税务局资助建办的镇原县众鑫晟农业专业合作社。图片由镇原县融媒体中心田永昭、张凡提供
镇原县还坚持内引外联、东西互动,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打造了以闫沟村聚德小镇为基础的脱贫攻坚社会组织帮扶实践基地;动员县内外家企业(商会)结对帮扶个村,3.2万多户近14万人受惠。
在脱贫攻坚中,中央和省市县乡五级名帮扶干部与镇原县4.24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下派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人,驻村干部人,多股力量汇聚到扶贫一线,奏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合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通讯员田永昭)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贺靓(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