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懂的支教女孩到贵州民族大学附属学校的语文老师,从非师范专业的“门外汉”到教学成果丰硕的“优秀班主任”,任教18年,赵怡将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全部的爱心、细心和耐心给了她的学生们。以一名平凡教师的名义,践行了不平凡的担当。
下乡支教到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
“你又不是师范专业的,去支教有什么意义!”
“我就是想为孩子们做点事!”
年7月,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赵怡不顾家人的反对,以一腔热血踏上了乡村支教之路。
回忆起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情景,赵怡仍觉得如在眼前。当时她在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楼下中学支教,学校给她安排的是初二年级成绩落后、学生最调皮的班级。这让赵怡心中有些忐忑,“我这个门外汉能教好吗?”“同学们不遵守纪律我怎么办?”……她越想越紧张,一晚上辗转反侧。第二天铃声响起时,她临时决定不按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而是先作自我介绍,再让孩子们介绍自己,气氛活跃后,又讲了一个《凿壁借光》的故事,鼓励学生们静下心学习。“那一节课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下课后还围着喊我‘大姐姐’,后来每节课我都会准备一个故事,鼓励大家敞开心扉、一起努力。”赵怡笑着回忆。一学期下来,她带的班级成绩跃居前三,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
赵怡支教时恰逢教育“两基攻坚”年,除了白天给学生上课以外,下班后还赶到扫盲点,给那些没有上过学的村民们上夜课。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带着干粮边走边啃,经常结束后返回学校已经凌晨。“在那个年代,老师的工资是很低的,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工作量也是全天拉满。”尽管描述得这样困难,但赵怡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赵怡年赴乡村支教班级留影。
支教期间,她看到孤儿张金莎、张金丽和张金鹏三兄妹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读书,就决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匀出一部分帮助他们,并多次奔走,从团省委争取到两个贫困生的资助名额。最终三兄妹都顺利完成学业。“支教路上酸甜苦辣都有过,但每次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时,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赵怡说。
躬耕教学在孩子心中种下爱与希望
“赵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赵老师,我的语文这次考了八十多分!”课堂上,小男孩欧阳方迪积极地举着小手回答问题。然而几个月前,他还是一个性格孤僻、冷漠,对同学和老师有抵抗情绪的孩子,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他口中敬爱的“赵老师”。
方迪属于内心敏感的孩子,长期不及格的语文成绩,让他像个小刺猬一样拒绝听从老师的教导。赵怡接手这个班后,主动上门进行家访,和他聊天谈心。“方迪,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也很棒呀,你会做饭菜,还能帮奶奶分担家务,别的小朋友可不会哦,这就是你的闪光点!
”“真的吗?老师!”方迪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后来赵怡经常在课后关心他,只要他表现好一点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慢慢地,方迪越来越自信,成绩也逐渐提高,整个人都活泼开朗起来。
为了帮助像方迪一样成绩落后的同学,赵怡在班里实施了“一对一”的帮扶计划。“我让孩子们找一个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两个同时进步或者一个有进步的,就给他们发奖状。”赵怡解释道,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是需要鼓励的,她希望能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最终,在她帮扶计划激励下,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赵怡从年进入贵州民族大学附属学校任教,18年寒来暑往,她总是用爱心、细心、耐心不断探索着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为了上好一堂关于科技实验的作文课,她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亲自带孩子们去贵阳科技馆参观体验;为了讲好写景的作文课,她就带着学生们到贵州民族大学的樱花园去观察,让他们去触摸樱花的质感、领略樱花的风采……“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后写的作文就全然不同了。”赵怡笑着说。
辛勤耕耘后的收获是喜悦的。赵怡所带班级被评为“花溪区文明班级”,指导学生在作文、书法、朗诵等多项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赵怡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课堂之外,赵怡结合自身丰富的课堂经验,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与研究中。参与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