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黔东南,一个被大自然造物主偏爱的地方。
循着一座座小城镇的足迹前行,一路惊奇,一路赞叹——丹寨万达小镇变身网红打卡地、肇兴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旧州古镇养生旅游持续火爆……
截至年10月,全州已有21个小城镇入选“省级个示范小城镇”,雷山西江、黎平肇兴入选全国特色小城镇;黎平肇兴、黄平旧州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3个示范小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
自年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黔东南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以“2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为抓手,高质量高标准推动,亮点突出、成果丰硕,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助推脱贫攻坚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新路子,正演绎着别样精彩。
鸟瞰丹寨万达小镇
城与乡,携手阔步向融合
——黔东南州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纪实
罗强(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五年来,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着力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发展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全州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开启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黔东南续写新篇章。
生态为本铺就小镇发展底色
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色,黔东南州小城镇建设以生态破题,在“绿”上大做文章,擘画发展蓝图。
如何谋篇布局?
“一核两极、三轴三区”就是其城镇体系构架——
将凯里市发展建设为引领州域发展的主核心,培育镇远、黎洛两个都市区成为州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交通通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北部沿沪昆高速通道的凯(里)麻(江)—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南部沿贵广高速通道的凯里—榕江—黎洛及东部沿湘黔边界高速通道的天柱—锦屏—黎洛三条城镇发展轴,进而带动城镇集群发展,以西部、东北、东南三个次区域分区整合发展为突破,最终实现州域的城镇空间全面统筹发展。
同时,启动“镇村联动”建设工作,将美丽乡村规划与示范小城镇联动建设。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原则,着力指导进行特色打造,并按照绿色城镇建设标准,重点加强小城镇的公共绿色建筑、公园广场、道路景观绿化、河道景观规划建设。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引领绿色发展。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幅幅规划蓝图走进现实,一批批旅游景观型、工矿园区型、交通枢纽型、绿色产业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的小城镇快速崛起。一座座小城镇从画里走出来,成为人们身边的风景。
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有了生态“撑腰”,黔东南州继续出实招、打重拳,全力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整治出各具特色风貌的“一镇一品”,承载了乡村振兴的辐射力。
其中,下司镇就是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生动实践。
该镇坚持合理规划“提标”,综合整治“提速”,建章立制“提效”,推进全域化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镇区颜值大提升、生活品质大提高,推动“美丽下司”蓝图的加速实现。
美丽,在黔东南不光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
它浓缩了黔东南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路上的智慧与汗水,刻画了黔东南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路上苦干实干的身影。
侗寨肇兴。毛权武摄
文化为魂激发小镇新活力
文化,是核心吸引力的根源。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被赋予更多的“经济色彩”,但保留和传承“文化色彩”同样重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才能丰富小城镇的内涵。
黔东南州做到了。
丰富的民族文化,熔铸到小城镇建设的血脉之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走在旧州古镇的街巷,余晖下,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镇,仿佛披上一条条金黄丝带,一缕秋风飘过,轻启它金黄的面纱,一段段隐秘而久远的故事在耳边呢喃。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旧州吸引游客的“磁场”,也是旧州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要素。
黔东南州以文化解题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有效激活和合理运用优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着力增加文化要素、提高文化含量、彰显文化品位,为黔东南州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注入灵魂。
如今,散落在黔东南大地上的特色小镇,犹如一颗颗耀眼明珠,集聚了火爆人气,赚足了世人眼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往参观、游览。
不得不提网红打卡地——丹寨万达小镇。
这是一个在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上充分融入苗侗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小镇。
特别值得前往体验的是丹寨万达小镇的蚩尤节、苗族蜡染技艺、鸟笼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
这成为小镇不同于其他小镇的身份标记。
当记者在蜡染体验馆一试身手时,店主王方周乐呵呵地说,一到旅游旺季,她的蜡染体验馆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可以容纳80人的体验馆常常座无虚席。
而敦寨镇特色小城镇在新城区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规划建设仿古建筑和城市雕塑、街道命名等形式,彰显敦寨文化特色,体现敦寨新城区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同时,积极申报承办全州旅游发展大会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扩大知名度。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篇文章,提升旅游经济附加值。
纷至沓来的游客,为小镇攒足了人气,也为小镇的商户带来了可观收益。
不得不说,源远流长的非遗、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匠心精神,正在黔东南州小城镇建设中释放新的活力,展现新的光华。
特色为要助推小镇踏上脱贫快车道
乘坐观光车,漫行舟溪镇云谷田园,炙热的阳光透过植物的叶片,投下斑驳的光影。
只是一抬头,一转身,红的辣椒,绿的黄瓜、紫的茄子……便在眼前铺展开来,形态各异,颜色多样。
云谷田园副总赵立军告诉记者,云谷田园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引进集精品农业、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休闲、商业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带动产业模式转变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自成立以来共计解决了户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舟溪镇还建成了舟南百香果、辽阔食用菌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贫困人口劳动就业8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辽阔食用菌党建扶贫园区项目覆盖青龙村、情郎村、青山村、大塘村、里禾村、营盘村等六个村的户贫困户人。年12月已进行初次分红,资金共计元,户均分红元。
“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照顾了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每个月还能拿到3千多块钱的工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边开着观光车,一边向记者介绍园区景观的吴悠,谈及现在的变化,感慨不已。
像吴悠一样,在外务工的青年,纷纷回到了家乡,或加入合作社,或自己搞产业,或就近务工,昔日冷落的小镇又热闹起来。
与云谷田园相连而建的嘎醉河风情街,将旅游+文化+农业“三位一体”作为发展方向,集聚周边村庄民族文化、手工艺等产业发展,带动附近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小城镇建设是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脱贫攻坚是当前我省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如何把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各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小城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黔东南州树起了示范标杆。
年12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第一次来到丹寨,与丹寨县政府签下包县扶贫协议。万达集团对丹寨扶贫的总构想是:企业包县,整体扶贫。
这被视为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
小镇开业后,主要带动就业、产业“两业”发展,直接吸纳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人(户),户均增收2.7万元。
数据显示,万达小镇建设以来,为当地创造税收2.7亿元,拉动丹寨县GDP增长1.2个百分点,带动全县3.38万贫困人口脱贫,丹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6%。今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其脱贫攻坚成效得到国家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办、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打造出了社会扶贫的全新模式和标杆。
与此同时,黔东南按照“六型”城镇的定位,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3个15”万元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落户小城镇,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带动小城镇产业发展和人口就业,小城镇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凸显。
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施秉县牛大场太子参小镇、麻江宣威蓝莓、镇远清溪花酒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就是最好的例证。
天道酬勤。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21个示范小城镇完成28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个,小城镇建设投资达亿元,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88倍达平方公里,新增小微企业家,拥有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家,新增城镇人口9.8万人,新增就业人口5.8万人。
镇远县清溪镇
创新为源驱动小镇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如何回答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之问。
黔东南探索的“街长制”,“三变”改革,“六个联动”发展模式,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以下司镇“三变”改革为例:
——政府搭台,助推“三变”+旅游产业新模式。通过“党建+公司”模式,联合清江村、下司居委会、清江旅游公司,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布局业态,着力打造“三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年带动景区核心区23户民房入股每年保底分红余万元。
——产业联动,推动“三变+”服务产业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上,优先发展服务产业,带动就业实现脱贫。其一是农民变职工、“上山”变“上班”。其二是待业变创业。目前下司古镇民居酒店20家个床位,实现年营业收入余万元,带动景区余户村民生产销售面条、蓝莓、草莓等特色产业,年创收超过万元;带动30余户生产销售银饰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民族商品实现增收超过0万元。
——生态优先,实现“三变+”绿色产业新模式。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造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其一渔船变游船。古镇余艘游船,年营业收入可达到万元。其二荒山变青山。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荒山“资源”变为青山“资产”,流转古镇周边村民山地约1万亩,投资0万元打造7个观光园,产出蓝莓、草莓、花卉、田鱼等原料,直接产销对接供应,每年为村民创收约0万元。
一笔一画,黔东南潜心勾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卷,助推绿色旅游呈井喷式发展。
目光转向舟溪镇。
该镇坚持镇村联动、以镇带村、镇村融合、联动发展的思路,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统筹镇村发展,逐步探索出镇村“六个联动”的发展模式。
即:绘制蓝图,镇村“联规”;强化服务,镇村“联动”;要素聚集,镇村“联建”;环境提升,镇村“联美”;建强产业,镇村“联富”;强化治理,镇村“联管”。
“六个联动”,奏响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形成了乡村与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小城镇上联城市,下联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看,一幅幅多彩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个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正日益“丰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彭银
编辑:李佩珂
编审: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