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做有底气的领头羊丨镇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

“搞农村工作,说话做事要是没有底气,老百姓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这是熟悉的乡音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也是我在扶贫路上的自我激励。

我叫徐良华,镇远人,也是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的一名干部。年6月3日,我被派驻到镇远县青溪镇姚湾村任第一书记。回乡驻村,作为“本地人”,在沟通交流方面确实占了不少“便宜”,但家乡人的信任也让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沉甸。

年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的姚湾村,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户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人,年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面清零。但由于该村38%、近人都在外务工,加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空壳等等现实导致了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弱,干群凝聚力差。面对谋划脱贫产业、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拔掉群众思想“穷根”、整顿软弱涣散现状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个扶贫工作能不能做得好,我的心里确实没底。但是我知道,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底气”,才能做好家乡人的“领头羊”。“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最近,我的帮扶户胡德坤一直叫我去家里吃饭,认识胡德坤的工作人员都怀疑:“他能请你吃饭了?佩服!”我知道,能让胡德坤冷脸变笑脸,除了我的用心帮扶外,最根本是脱贫政策唤起了他主动谋发展的干劲儿,燃起了他对生活的信心。请吃饭,也是他最朴实最直接的感恩表达。

建档立卡贫困户胡德坤,今年46岁,他三个刚二十出头孩子均在外务工,妻子又患有慢性病,在青溪酒厂打零工。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的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困境没有在扶贫政策中有太多的好转,得到的帮助事项不多,他对原帮扶人员非常抵触,任何时候没有一个好脸色。经过多次走访,我了解到他多年在外务工有一点积蓄,便鼓励他回乡创业,响应发展林下经济的号召做生态养殖。特别是疫情期间不能外出,我经常和他交流谈心,在我的再次鼓励下,坚定了他在家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方向定下来以后,我们就趁热打铁开干了。我自掏腰包带他到凯里考察山鸡和土鸡养殖基地,并申请到政府扶持的10万元创业贷款,协调解决场地建设过程中用电、供水等难题,又多次请技术人员对鸡苗订购、技术服务等进行现场指导,还时刻跟进产销衔接,帮助策划宣传语,联系销售商......他的创业路,也是我的扶贫路。一路走来,我就是他最信任的“领头羊”,从他的“变脸”中,我找到了我工作的“底气”。今年10月底,第一批羽土鸡已全部销售完毕,虽没有多少盈利,但为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羽养殖基地已建设完毕,正在筹备进苗事项,同时,他还养殖了30只羊,养牛和中药材种植也在谋划和启动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的意识逐步增强,主动谋发展、想发展的干劲越来越足。我切身体会到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

一年多来,不仅群众“变脸”,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村级党组织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脱贫产业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理念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生态鱼、稻田鸭水产养殖业有了新突破,亩油茶、亩中药材套种花椒等种植业有了新起色,蚯蚓养殖、母猪繁殖、年出栏头生猪养殖项目等有了新活力。我在扶贫路上这些“变数”中紧守初心,在脱贫攻坚收官、乡村振兴启航之际,继续当好家乡人的“勤务兵”,做一个有底气的“领头羊”。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伟

编辑王琳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