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建立“一平台三机制”,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平台
实现动态监测全覆盖
按照“县级建立一个监测中心,完善大病、辍学、特殊群体三个帮扶救助机制,设立一个专项基金,明确乡、村、组三级网格管理员”的方式,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依靠村组干部,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并给予资金和政策帮扶。
按照“党建+扶贫”的模式,依托“数字镇沅”智慧服务中心,搭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救助”平台,开发简便实用的App,开通“一键反映诉求”窗口,方便群众提出相关意见及救助申请,县扶贫救助监测中心根据核实情况将需开展帮扶的返贫致贫户交办到各相关部门按政策给予帮扶,实现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清零。县扶贫救助监测平台于今年3月在全县试运行,5月全面推广使用,目前全县户脱贫户、户边缘易致贫户已全部完成注册。自推广使用以来,共收到救助申请24件次,已办结并落实帮扶措施4件。通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救助”平台的运用,进一步畅通了诉求渠道,加大了动态监测力度,实现了致贫返贫信息“一部手机”上传、一个平台受理、一个中心调度的动态帮扶救助。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积极探索实践“”山区农产业稳固提升发展模式,全力推行“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农户”模式,做到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带动3个%全覆盖,走好“烤烟+”“畜禽+”“蔬菜+”“林业经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的6条路子,抓好劳动力素质提升这项工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状况、脱贫户产业发展意愿等,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利用出台的“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户的支持,让“双绑”发挥作用,打通产业带动精准到户的利益联结路径。年以来,参与全县产业扶贫开发的主体数量达到个,覆盖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户、人,目前已有8家企业健全完善了“双绑”联结机制,共绑定专业合作社23家、绑定脱贫户户、人。全县累计下达“5+1”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余万元支持脱贫户及村集体发展产业,通过涉农企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支持涉农企业解决贷款融资3.25亿元。
建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
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积极探索推广“城镇拉动、产业带动、服务创收、招商合作、资源开发、互联网+”6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支持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通过组建公司或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建立公开透明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立个村级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加大烤烟生产服务费、项目资金、资源资产整合力度,支持村集体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电商企业共同开展电子商务,推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年,镇沅县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万元,每个行政村都达5万元以上,平均收入超过13.6万元。
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出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配使用管理办法》,推行“”分配机制(即:40%用于股份分红、30%用于提高村组干部报酬、20%用于扩大再生产、10%用于本村社会保障),完善村集体经济运营管理办法,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
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
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切实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力。
针对农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对象,在全省率先创新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聚焦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按照“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转变观念+考核发证”的教学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效引导贫困群众除陋习、增技能、稳就业,促进“懒汉”变“好汉”。
优化升级“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经验,聚焦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在九甲镇、勐大镇分别成立“哀牢山”“无量山”农民技术学校,在个村(社区)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持续加大对群众的素质提升培训力度,让群众掌握更多的生产生活技能,促进“好汉”变“壮汉”。
聚焦育人才、培骨干、造精英,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与普洱学院合作成立普洱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填补了农民教育无学校的“空白”,有力推动了镇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迈向新台阶,促进“壮汉”变“强汉”。
年以来,全县开办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1.7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4.3万人次)。目前,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共完成培训62期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人次,学员就业率达90.1%),普洱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已完成技能培训3期人,正在进行学历教育2班86人。通过培训,年以来,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8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3.12万人次。探索出一条“志力和智力”一起扶,“能力和动力”一起强,“脱贫和振兴”一起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讯员李海琴/文编辑:张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