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眼看到魏延的时候,就说此人脑勺后面有反骨,要斩杀他。而刘备是一个有慧眼很会识人用人的老板,因魏延异常勇猛,是个难得的将才,刘备惜其才,出面阻止,才没有杀他。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住魏延,而诸葛亮早就预料到在自己去世后,蜀中无人能压制他,必谋反,所以在诸葛亮临终前给杨仪留下遗计,若魏延谋反,则让马岱斩杀之。三国演义里就是这样描写魏延的。老百姓一般不读经史典籍,只爱看小说,所以,在老百姓的印象中,魏延是一个天生有反骨的逆贼。之前读三国演义时,我也把魏延当作是逆贼。后来读了陈寿的正史《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才知道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虽然人物鲜明活现,妙笔生花,大气磅礴,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欣赏价值和谋略参考价值,但其中所描写的事迹还是有很多地方是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文艺杜撰,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魏延便是被罗贯中的演义小说丑化成背叛蜀汉政府的反面人物,而正史典籍中并没有片语只语显示魏延有品行污点或叛逆谋反的事迹记录,相反,史典中的魏延在三国时期,是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和固守汉中长达数十年,后又跟诸葛亮北伐中原,都立下赫赫功勋的一员大将,他的子午谷奇谋一直被后世争议,最后却被文吏杨仪扣上谋反的罪名(史料查无实据),使马岱将其诛杀,把他的头砍下来后杨仪还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诛灭其三族。魏延算是三国时最冤屈最悲摧的一个忠义之臣。
下面就来细述一下魏延这个人:
一、初露头角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东汉未年,汉室一连几代都是幼儿皇帝,皇太后垂帘听政,因皇帝幼弱,太后无威,小皇帝与太后都只是个供奉的摆设,天子失政,国家政权由大臣操纵,再加上宦官乱政,宫廷斗争激烈,弑君废帝,皇位频繁更替,遂使皇室衰微,又逢天旱,饥荒,地震,瘟疫,各种天灾接连不断,致使民不聊生,于是人民裹黄巾而掲杆起义造反,贼势浩大,中央令各地诸侯平定黄巾之乱,随后,董卓挟天子,欲令诸侯,而诸侯不用命,从此中央失去控制天下的实权,诛董卓之后,汉天下渐渐形成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状态,诸侯相侵伐,中原鼎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魏延此时正值少年,见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心甚不平,怀一腔忠贞爱国的热血,欲扶汉室于将倾。于是魏延投奔了汉室宗亲刘表,希望跟随刘表能够建功立业。就这样魏延成了刘表的部将,后又跟随刘表之子刘琮守襄阳,然而刘表暗弱,格局太小,没有刘秀平定四方中兴汉室那样的魄力,难以实现魏延的雄心大志。那时刘备军被曹操大军击破,正在四处逃窜,孤穷无依,因此来襄阳欲投靠刘琮。蔡瑁对刘琮说:“刘备乃枭雄,有人主之威(天生帝王相),非人臣之类,若招其入城是引狼入室也,等于是拱手把襄阳城送给刘备,绝不可。”刘琮于是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进城。当时魏延一听刘备来,喜出望外,与刘琮言:“刘备乃当世英雄,且又是汉室宗亲,今处孤穷而来投,应开城门纳之,共扶汉室。”刘琮弗听。魏延大怒,私开城门恭请刘备军队入城,然刘备犹豫之,未入城,因了解到刘琮不欢迎他的情况,故而未敢贸然进城。但从那时候起,魏延初见刘备就给刘备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后来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长沙太守韩玄。那时候守长沙的主将是黄忠,刘备率关羽攻打长沙,关羽与黄忠撕杀,交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彼此都敬佩对方武艺了得,互有英雄相惜之意。韩玄疑黄忠通敌,作战不力,欲诛黄忠。魏延认为韩玄气量狭小,且性情奸狡残暴,不配做长沙大守,于是刺杀韩玄,救下要被斩首的黄忠,并大开城门招待关羽入城,黄忠犹不肯降,躲在家中大哭。刘备亲自出面劝降抚慰,最后黄忠提出一个条件,要求妥善安葬他的旧主韩玄。(演义小说里说诸葛亮初见魏延就认为他脑后有反骨,杀韩玄背叛他的主公,乃不忠之举,他能背叛韩玄投刘备,也就能背叛刘备投曹魏或东吴,因此下令把魏延绑起来要斩杀他。幸得刘备惜其才,出面求情才免诛。就魏延杀韩玄一事来说,很多人都认魏延此举不忠不义。而我认为,魏延做得没有错。所谓忠义,有小忠与大忠之分。倘若魏延忠于军阀韩玄,则是小忠;而忠于汉室,乃为大忠。小忠者,乃大忠之贼也!从大义上来说,当时汉室衰微,群雄并起,诸侯相侵伐,天下鼎沸,韩玄正是其中的一个军阀,非刘姓的军阀割据即是乱臣贼子,魏延杀韩玄就是诛乱臣贼子,并迎接正统的汉室宗亲刘备,这正是匡扶汉室的正义之举。)至此,黄忠与魏延正式入职刘备集团。
二、建立功勋,独挡一面。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守葭萌关。
建安十七年,刘备起兵入蜀攻打刘璋,遣黄忠、魏延等各路大将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魏延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攻克成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定都于成都,而汉中是军事重镇,也是蜀地的门户,只要汉中不失,蜀地则可无恙,如果汉中丢失,那蜀地就有危险了。因此,需要选举一员相当可靠的大将镇守汉中,此时关羽守荆州,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会选张飞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与信任。一日,刘备设宴大会群臣,席间,刘备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雄声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来犯,臣有能力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曹操调遣一员大将率十万大军来犯,臣则为大王消灭他,杀他个片甲不留。”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而魏延镇守汉中八年,确实不失刘备所望,虽然曹魏屡屡来犯,但魏延守汉中的策略确实厉害,充分利用地利优势,构筑防御工事,布兵据守住各个关隘口,让曹魏多次出兵来犯皆无功而返;后来王平沿用魏延定下的防守策略,使得汉中之地仍然固若金汤。再后来姜维改变了魏延在汉中之地布下的防御策略,结果一个月后,汉中就易主了。
相比之下,关羽镇守的荆州最终还是在关羽手中丢失,最后败走麦城丧了命,由此可见魏延的武略智谋不在关羽、姜维之下。
刘备称帝后,升魏延为镇北将军。蜀汉章武三年四月,汉昭烈帝刘备崩于白帝城,子刘禅嗣位,改元建兴,诸葛亮辅政,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元年,封魏延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使魏延率军西入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溪,魏延大破费瑶、郭淮等军,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此时的汉中大守魏延已经差不多到达人生的巅峰,其官衔与能力在蜀汉群臣中当属第二,位置仅次于诸葛亮,为实力派将领。
三、魏延的性格
建兴十年,刘琰与魏延不和,两人恶语相向,刘琰言语狂妄荒诞,受到诸葛亮的责备。刘琰写信向诸葛亮检讨。
文史杨仪亦不屑魏延,每与魏延言语口角互恶,势如水火,甚至有几次惹得魏延拨刀扬言要杀杨仪。诸葛亮爱惜二人之才,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魏延善养士卒,对下边的士卒很和善,体恤下情,作战也总是身先士卒,勇猛过人,但是性格高傲自负,且脾气大、刚烈直率,做事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子,简直就是直男一枚,不懂与同事之间如何处理好关系,他最痛恨弄虚作假、奸巧圆滑的文官,所以人人皆畏之而避其锋,同事官员之间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只是摄于他高高在上的权势之下不得不屈从,这一点正是魏延同志的致命硬伤,也是后来造成被杨仪陷害冤杀的原因。刘备在时,唯有刘备独具慧眼看好魏延,认为他是个人材,并提拨重用魏延,刘备死后,诸葛亮就一直打压他。魏延确实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军,然而,诸葛亮在这个方面,我认为确实是有点妒忌魏延。诸葛亮的妒忌心理,反应在其他人身上,都有一些蛛丝马迹,并不是只表现在魏延身上。最好的证明就是: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掌权期间,原班开国元勋文武大将都相继老耄亡故,而诸葛亮并没有招揽培养新的后继人才,到后来姜维撑军的时候,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造成蜀国人才凋零,后继无人的凄凉局面。怎么只有蜀国没有人才呢?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世间从来不乏人材,就怕你不会用。对于诸葛亮来讲,也不可能没有识人用人的慧眼与能力。只能说是有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在掌权,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才是造成蜀国最先灭亡的原因。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魏延是副统帅。魏延多次向诸葛亮建言献策,提出子午谷奇谋,兵分两路,由诸葛亮率主力正面与曹魏大军交战,而他率一万精兵从子午谷直走绕到曹魏后方,如韩信故事,出其不意袭击长安,长安破,必动摇曹魏军心,然后与诸葛亮主力部队前后夹击曹魏主力,最后会师长安,实现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大业。而诸葛亮平生慬慎,只想用正兵步步为营与曹魏大军硬碰硬死磕,不愿意冒险用奇兵。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于悬危,不予釆用。魏延于是叹息,怨诸葛亮太过胆小慬慎,限制了他的才能发挥。
后世也有些人评论分析子午谷奇谋不可行,我认为这些人的分析都是纸上谈兵不懂变通的死板理论,而实地作战,军情变化莫测,瞬息万变,奇兵之所以奇,就是在大众都认为不可能的理论上,超乎你想像的情况下作出的行动往往奇迹般地实现成功,才称之为奇兵策略。如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有赤壁之战。另外在著名的阴晋之战中,吴起甚至曾以5万人的步兵,加上五千骑兵和三百辆战车的兵力,击破秦国50万人的军队。这些战例在未知结果的开战之前,如果按腐儒书生的常理来分析,都是荒唐至极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在实战中都取得了成功,历史上象这样不同寻常而成功战例不少,也不是偶然。而魏延之所以会提出子午谷奇谋,也自有他的一套非同寻常的作战攻防策略和深思熟虑之后的信心和计划,并不是没脑子的凭空盲目瞎扯,以他身经百战所立下的功勋和独挡一面固守汉中数十年的卓越才能,便证明了他确实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并非浪得虚名,这些都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四、第五次北伐
建兴五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后与赵云率军进驻汉中,用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府司马,与魏延共商北伐事宜,为攻打曹魏做准备。
建兴六年,诸葛亮从汉中起兵,先后四次北伐皆不得志。
建兴十二年,第五次起兵北伐。蜀汉诸葛亮与东吴孙权达成联盟,分东、西、两路战线同时举兵北伐曹魏。
西线战场: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起兵由褒斜谷出,以流马运粮,据武功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诸葛亮的历次北伐,夺取陇右都是他的首要目标,因为陇右诸县可以屯田养兵,解决粮草难题,凉州盛产良马,有马便可以在平原作战中发挥快速骑兵的优势战斗力。因此,夺取陇右可作为北伐的军事基地,退可守,进则剑指长安,震慑洛阳。。。而夺取陇右就必须要先切断陇右通往关中的渭水两岸的陇道。)
东线战场:夏五月,孙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亲自率主力围合肥新城。(吴军分三路进攻:陆逊、诸葛瑾率西路军屯驻于江夏、沔口(今湖北武汉市一带),伺机进攻魏国的荆州地区;孙韶、张承率领东路军进攻广陵、淮阳(今江苏淮安市一带),威胁魏国的青、徐州地区;孙权则亲率主力大军位于中路,进攻魏国在淮南地区的重镇——合肥新城。)
全局来看,吴国伐魏出动的兵力多于蜀国,战场范围也明显大得多,由此可见,魏吴东线战场才是主战场,西线蜀汉北伐只是次要战场上的活动。吴国的进攻牵制了魏国的大部分兵力,客观上大大增加了诸葛亮北伐的成功率。
魏国受东、西两线作战的强大压力,朝庭震怖。七月,魏明帝曹叡亲率水陆大军,由河登舟入淮开赴淮南,支援东线战场抗击东吴,此时孙权正在围攻合肥新城,魏国将军张颖坚守。当曹叡大军开进至距合肥还有数百里的地方时,虎头蛇尾的孙权就率军撤退了,另外两路军亦随后拨寨撤退,至此历时四个多月的东线战事结束。
在西线战场,司马懿则坚壁不战,算定两军对峙熬到诸葛亮军中粮尽便会自行退兵,就等于是打了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仗。
长途作战,利在速战,长时间耗不起,因为粮草是维持军队作战的命根子,时间耗费越长,消耗的粮草越多。军中若粮尽,则不打亦自溃。而长途作战最大的问题是粮草运输补给。诸葛亮每次北伐皆因粮草不继,致使壮志不申。于是根据前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决定分兵屯田,分拨一部分士兵开荒种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渭水相持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仍坚壁不出。诸葛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司马懿穿上妇人衣服,大笑。诸将愤慨,皆谓司马懿畏孔明如畏虎,纷纷请战,懿亦假装愤怒,向魏明帝曹叡上表请战,魏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有千里而请战邪?
”
两军相恃至秋,亮因繁劳于军务,食少而事多烦闷,心力交瘁,渐渐积劳成疾,再加上盟军的东线战场孙权撤兵的消息传来,使曹魏可以有更多兵力全力以赴对抗蜀寇,诸葛亮感到力不从心,愈加病重,(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病,夜观天象,见将星昏暗,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而北伐大业尚未成功,心有不甘,于是在军营中摆七星灯,施奇门遁甲之术,向天禳祈再续12年寿命。司马懿亦仰观星象,见一将星忽明忽暗,疑诸葛亮不久人世,又不敢深信,于是使夏侯霸领兵窥探蜀军虚实。魏延误以为劫寨,匆忙闯入诸葛亮指挥部报告军情,不慎踢翻了一盏灯,诸葛亮叹曰:生死有命,不可禳也!魏延踢翻七星灯的主命灯,让诸葛亮不但禳命不成,反而折了寿,至使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这些描写都是罗贯中无中生有的文艺杜撰。)这年八月,亮病不起,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五、魏延之死
诸葛亮临终前,曾密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商议他死后军队如何安排,诸葛亮说:“魏延是军中的副统帅,论资力他在军中资格最老,且又是先主器重之臣;论官位,诸君也在他之下。我死后,按理来说,军队就听从他节制,但他这个人,性情高傲自负,野心勃勃,一心只想北伐建立功勋,忠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没有我在,他必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我担心在我死后,他仍要鲁莽行动继续北伐,胜算不大,反招司马懿算计,使我军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所以才密与诸君商议,希望你们还是先退军吧,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顾,由他去,军队仍旧按计划撤退。”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秘不发丧,令费祎前去探听魏延的口气。魏延说:“丞相虽然去逝,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原本是副统帅,丞相去世,自然应当由我接替最高统帅的职位率领各军继续北伐去攻击敌人,大丈夫当英勇杀敌,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倘若我战死,再由姜维顶上率众军继续战斗,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便言撤军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丞相去逝了,我魏延就是军中的最高统帅,岂能受下面的小文官杨仪的号令节制,令吾作杨仪败退断后的将军!”故此令费祎写文告,告知手下各位将领:我军应当继续北伐,英勇杀敌,宁可战死,横尸边野,不可退兵,偏安蜀中,苟活于天地间,愧对先主。但愿大家能继承丞相平生大志:“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费祎骗他说:“我应该回去把您的意见跟杨长史说明,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只晓得管理军中后勤工作,一定不会反对你的意见。”费祎出去后,魏延便派人去观察杨仪等的动静,才知道他们全都不听他的号令,正准备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各营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得知消息十分震怒,(魏延此时若当机立断,仿照项羽杀宋义故事,出其不意斩杀杨仪,则可使一军惊悚而立威,从而奠定最高统帅的位置,然后再继续北伐,则号令可执行,将士可用命也!)然而魏延却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撤退归蜀的栈道(阻止杨仪率众撤退,一心想继续北伐,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使用的手段不对),这实在是一步臭棋。魏延向后主刘禅上表奏折控告杨仪不听军令,贪生怕死,率众逃跑撤退,破坏北伐大计。杨仪亦上表控告魏延谋反,不听丞相吩咐的遗令,欲率众投降曹魏,并烧断栈道,阻止大军退师还蜀。一日之内,两人的文书都传递到朝廷。刘禅就此事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皆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劈山开道,昼夜兼行,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命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斥责魏延说:“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阻挡丞相灵柩归蜀还葬,不是造反吗!”魏延的兵士觉得魏延理短,便不听他的指挥,军队全作鸟兽散。魏延只好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往他的老巢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魏延未作反抗防备,被马岱砍下头颅,马岱提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把魏延的人头摔在地上,并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说:“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诛灭其三族。
开始,蒋琬正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行程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又返回。写《三国志》的史臣陈寿说:“起初,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平日诸位将领一向不和睦,当时的时论也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的位置。魏延也自视为此而已,并非想背叛蜀国。”
魏延被害,就等于毁掉了蜀国固守汉中的长城。折断了剑指中原的一把镇国利剑,使魏国对蜀国再无忧虑。后来刘禅也觉悟到魏延是被杨仪诬陷冤杀,于是便革了杨仪的职,杨仪还把杀掉魏延当作是立了一个大功,便前后云云,颇多怨言,还说:“当初我要是率军归降曹魏,魏明帝曹叡一定会重用我,也不至于现在这么落魄。”刘禅听到这些话后大怒,便执杨仪下狱,并赐予毒酒令其自尽(三国志里记载是说他自己在监狱中服毒自尽),真是因果报应啊!
全篇完!
――踩云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