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大驻村书记周庆伟把艺术作品镌刻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在周庆伟心里,自己到秀地驻村最想做成7件事:选准一个产业、推广一项产品、落实一个规划、设计一个样本、打造一张名片、办好一次赛事、推出一个节日。

“驻村1年有余,已经做成了5件。还差最后2件,还需继续加油。”周庆伟说。

选准一个产业、推广一项产品

周庆伟是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版画学会会员。去年5月,他暂别校园和讲台,来到黔东南州镇远县金堡镇秀地村任第一书记。

周庆伟在农户家里。

“我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现在又回到农村,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应。”周庆伟说。尽管如此,刚到秀地村时,他仍很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否被村民们理解和支持。

为了更快地融入村民,了解村子里的情况,他用半年时间走遍了村里23个自然寨中的余户人家,还多次组织召开院坝会、火坑会,了解民情民意,写下了1篇1万多字的秀地村发展报告。

经过走访调研,周庆伟发现,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秀地村虽已摆脱贫困,但产业基础薄弱,与外界经济联系较少,脱贫成果亟需巩固。

周庆伟了解到,当地的秀地米其实非常有名,颗粒均匀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米质独特,堪称米中“珍品”,明朝时被列为“贡米”。但当地稻米种植方法不一、售卖价格参差不齐、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无论品质还是口感,秀地米都能走一条产业化道路。”周庆伟建议当地以秀地米为村龙头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引领秀地米种植规范化、售卖标准化。

“为了提高产量,我们调研后决定在全村推广新的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

周庆伟帮农户插秧。

“贵州山区多,阳光照射不均匀,稻米的光合作用受到一定阻碍,因而影响了产量。而宽窄行种植不仅能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利于空气流通,还能降低稻田有害生物影响、增强稻株综合抗逆性,边际增产效应明显。”

“稻田呈梯形落差,不利于大型机械开垦。现阶段只能以‘分散式农户生产+集体合作社式’销售,即‘农户+村级合作社’的方式来经营。”……

说起水稻种植技术,周庆伟俨然已从一位艺术家变身为农业专家。

他算了一笔账,秀地米在秀地坝核心产区有稻田亩,按亩产斤计,年产稻谷吨,优质米吨,全村可种植面积亩,可产优质大米余吨。而附近辽家坳村、冽洞村和溪头村与秀地村在地质条件上极其相似,4个村联合种植后,秀地米的种植面积可扩展为0多亩。

目前,乡镇党政领导及村干等在4个村分别建立了“党政领导领办高产示范田”,“希望能向乡亲们做好示范,能以点带面扩大种植规模。”

周庆伟帮农户收割稻谷。

落实一个规划,设计一个样本

周庆伟认为,秀地米种植历史长、稻作文化丰富,可以依托传统的稻作文化把秀地米打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产业。

“厂房已经建起来了,下一步就是进行品牌申报、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已经做好了,只等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马上可以投入印刷制作。”对秀地米未来的产业发展,周庆伟充满期待。

秀地米品牌计划开始筹备后,村里把中国中冶集团工程结束后空下的厂房规划为秀地米的厂房用地,计划今年秋收前投入使用。

不久前,秀地村用东西部协作专项资金购进了一批稻米深加工的机器,设备组装起来后可以剔除碎米、过滤沙石、杂草,并对稻米进行抛光等。周庆伟相信,经过机器加工后,秀地米在外观上会更加美观统一,利于在市场上出售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如何提高秀地米的附加价值,是困扰周庆伟的一大难题。“米是传统的农业原初产品,所以附加值不高。”

为此,周庆伟积极进行秀地米品牌专利申请,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牵头联合海南、广东和贵州的3所高校为秀地米进行包装和文创产品设计。

驻村3个月后,周庆伟自己提交了第一套包装设计方案,此后又不断推翻重来,陆陆续续修改,目前已设计了十余款不同风格的秀地米包装设计方案,其他文创产品也在研发中。

除此之外,周庆伟还准备联合金堡镇政府、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面向社会举办农特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大赛,“以此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

周庆伟为秀地米设计的包装部分稿件。

挖掘一方文化、打造一张名片

在周庆伟眼里,秀地是一块宝地,自然环境优越,人文风情浓郁。从峡谷溪流到古树林立,从明朝秀才到中央红军。村中有较为完整的苗、侗少数民族自然村寨、苗疆走廊遗留下来的古驿道、红军长征时中央右路纵队留驻地、抗美援朝志愿老兵等红色教育资源……

“秀地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有人来。”周庆伟初到秀地便向贵州民族大学提出建立“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议。

秀地村景观(部分)。

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实践基地”迎来了第一批入驻师生。50余名师生跨越多公里从贵阳到镇远,分散在不同脱贫户家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一人一天费用约80元,带动秀地村民增收总计5万余元。目前,实践基地已成为秀地产业发展的有益外延,多批次艺术实践活动给秀地脱贫户创收20多万元。

师生白天在乡间田野调研,为艺术创作做准备,夜里围着长桌在坝坝里吃晚饭、唱民歌、听虫鸣、嗅稻香。

周庆伟又寻找企业来当地考察,希望引进企业收购秀地米的同时能吸引一些企业投资打造秀地旅游产业。

“来了这里,这里就是家;我把自己托付给这个地方了。”周庆伟笑着说。年初大雪封村,车子开不出去,周庆伟没能回家陪伴放寒假的孩子。工作忙时,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是常有的事,周庆伟心底对于家人的亏欠,只能托付在对秀地这片土地的热爱上。

村子里有多少个姓氏、谁家有几口人、有几亩地、一年能种多少斤粮食周庆伟了如指掌。他说:“要发展你就要知道村民真正需要什么,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管什么发展方式,都要让农民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如今,村里的老人常请他去家里拉家常。村里的小孩亲切地叫他“舅舅”。但回到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在被问到“自家孩子多大了”时,周庆伟却只能把手臂撑开,做着怀抱孩子的动作比划,“大概这么大了,两岁多,跑得挺快的。”

周庆伟说,乡村振兴在人,要有人进来,要培养人才,要留得住人,在群体中间形成代际传播,让秀地村的文化一代代传播下去……(文/图沈金凤、包诗靖、吉关秀、李兴应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