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强: 努力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既是经济发展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进入“十四五”,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大引擎,黔东南州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突出三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努力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把凯里龙头舞起来。借势凯(里)都(匀)一体化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凯里新城,抓好凯都大道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人口、产业和各类发展要素加快向凯里市聚集,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提高凯里城市竞争力和首位度。省政府已经批复《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订),这为凯里扩容发展提供了空间,我们将加快推进凯麻同城化,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做优做特,构建与州府所在地相匹配的城市体量、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让凯里市在推动黔东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坚持把县城作为景区来打造,让亮丽风景多起来。到过黔东南旅游的人都会明显感受到,黔东南的美,不光美在苗乡侗寨,黔东南的县城同样风情独具。镇远古城蜚声海内外,雷山、丹寨县城精巧玲珑,剑河、锦屏、施秉等县的县城堪比“富春山居图”,这是黔东南长期以来坚持城区景区化的成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在打造特色风貌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将城镇风貌融于自然环境、人文生态,让县城显山露水、错落有致、各美其美,让大家到过一座城,便恋上一道景。 三是着力补齐各类民生短板,让城市服务优起来。黔东南州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上下功夫。包括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加快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大幅降低进城落户门槛,让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有机会留在城镇;着力提升城镇品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扩大公共停车位、城市绿地供给,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人民群众共享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新基石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颖: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落脚点在“新”字,而人的城镇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目前来说,贵州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贵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规模加快壮大,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明显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空间布局不够优化等。 “十四五”时期将是贵州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贵州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项目,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品质、居住品质、基本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社会治理品质。同时秉承“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理念,做大做强城镇经济,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城镇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快补齐几个方面的短板—— 首先,要夯实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医院、学校、运动场所等,通过夯实这些基础配套设施,让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医疗、教育、运动和文化生活,同时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考虑适老化问题。老龄化将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体现在适老化上,无论是既有住宅的改造还是新建的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都要充分考虑如何才最适宜老年人居住生活。 最后,要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十三五”期间,贵州创造性完成了万人的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城乡格局和产业格局,让搬出大山的贫困群众及其子孙迈入了新生活。立足新阶段,应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衔接,通过完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做好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作、构建“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措施,让搬迁群众尽快从农民转变成市民,融入城市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让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渐能致富,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安置户人,我也是搬迁人员之一。年12月,我当选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4年多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竭力帮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家园。 从农村进入城市,要让大家稳定生活下来,就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有过“波折”。一开始,我们社区“两委”成员积极与辖区企业联系,许多企业也同意招工时候优先考虑搬迁群众,但当我们把人带到公司后,许多公司婉拒了我们,说法都是“实在不符合用工要求”:一是因为没技术,二是因为一些生活习惯。 这让我们明白改变搬迁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很重要。为此,社区立即开办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一是学技能,二是要教大家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大家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产业工人。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夜校我教大家站军姿、排队列。我们还邀请来许多不同领域的老师,培训课程也越来越丰富,每一名搬迁群众都接受了培训。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批成功就业的搬迁群众是38名。 为了壮大社区集体经济,通过努力,我们建起了2个扶贫车间和1家劳务服务公司,这又解决了部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今,在社区推荐下,名搬迁群众在附近企业找到了稳定工作。此外,劳务公司保洁保安岗位吸纳了人,街道办事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吸纳了人,社区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吸纳了多人。至此,我们社区所有劳动力全部稳定就业,户均就业2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搬迁之初,我们社区70%的群众选择外出务工,只有30%的人留在家乡发展,如今,这个数据刚好反过来。 在社区治理中,我们以“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单元里建互助会”为抓手,织牢社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管理网格”,由社区干部包保群众,为群众培训及就业牵线搭桥。 据统计,现在,户搬迁家庭购买了小汽车,名搬迁子女考上了大学。新民社区也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贵州省民主法制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让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坤许邵庭杜朋城毕文君 李坤韦倩编辑何涛编审杨仪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