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远古镇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八卦之城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烽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是“山雄水美”之地。

这是古城区入口的牌坊,两面牌额分布镌刻着“石屏巨镇”、“滇楚锁钥”。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

舞阳河是镇远的灵魂,波涛深清,倒影两千载风云。

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镇远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古巷、古码头、古民居、古庙宇……古香古色,宁静安然。

不像之前到过的那些古城逼仄的道路,镇远古城古老的石板路非常宽敞,时不时还有公交车辆通行。一块块斑驳发亮的石板,记载着多少风雨岁月的印记。

古码头上停泊着的游船,却没看见河面有游客的踪影。据说镇远古城的夜景非常惊艳,甚至超过凤凰,但可惜我们是匆匆过客,无缘见识。

街道两旁建筑既有江南老镇的风韵,又有西南山地的布局,周遭群山环绕,和阳朔西街又有几分相似。

青龙洞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漫步古城头,举目远眺,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老先生称它是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然而不知是否疫情影响,也有说是镇远在争创5A景区青龙洞封闭整改,总之我们未能进入游览。

祝圣桥是镇远县城地标性建筑,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舞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年才修建完成。

隔河远眺青龙洞与祝圣桥,山光水色,翘翼飞檐、雕梁画栋,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

桥中央的亭子叫魁星楼,亭内原有的三幅对联,其中一幅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地桥来”,说明镇远是西南要道,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朝贡物品都要经过这个桥走水路才能入中原,而“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风使,西来滇海庆去多”则道出祝圣桥重要的地理位置。

祝圣桥不仅曾是小城连接阳河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湘黔公路的必经之道。抗日战争时期还作为滇缅公路的延续,承担了输送生活及战备物资的通道作用。

如今的祝圣桥不仅是交通要道和人文古迹,也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

惊鸿一瞥,却已留下深刻印记。文图记之,留待日后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