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县瓮洞镇沿清水江顺流而下的3.5公里处,一座刻有“黔东第一关”的石碑静立于此,历经几十年风雨,依旧岿然不动。
解放军进入天柱县时的场景(资料图)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46师先头部队团余人经由黔阳托口,越过“黔东第一关”进入天柱县瓮洞镇,从而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 时光匆匆,再忆峥嵘。70年后的今天,“回望解放迎接未来”贵州解放70周年中英双语Vlog主题报道媒体行走进天柱,再访“黔东第一关”,聆听老人讲述红色故事,重温那段贵州解放的难忘岁月。
胡朝樑老人向记者讲述解放军解放天柱时的情形“他们是守信爱民的好战士” 当93岁的胡朝樑老人再次回忆起70年前与解放军的故事,仍旧满怀激情,军民鱼水情历历在目。 胡朝樑从小就生活在翁洞镇关上村,解放军来时他24岁。他说,解放军还没有进村,村里的大地主胡英富就逃跑了,胡英富在逃跑时造谣共产党“共产共妻”,搅得村内人心惶惶。 “解放军进村后,不仅丝毫无犯,随队军医还帮助我们老百姓看病,送棉衣、草鞋,特别暖心。”胡朝樑告诉记者,他母亲常年患有风湿,解放军来家后既没向他们索取任何东西,还为他们带来了治病草药,亲切地询问家里还有什么难处,对人非常谦虚温和。“不仅是在我们一家,全村都是这样对待百姓的。” 因常期征战,解放军负伤的战士很多。胡朝樑一家便将十几伤员安置家中空房。“本想给他们做些饭,但解放军不愿让我们动手。”胡朝樑回忆说,他们自己生火做饭,向老百姓借的碗筷也是按时悉数奉还,“连一根筷子都不会少!”这样守时守信的精神也是令胡朝樑记忆犹新,深受感动。 入村第二天,解放军跟当地百姓已经逐渐熟络,村里小孩子用红布、树枝做成简易三角旗,欢迎他们的到来。“正是因为他们真心待百姓,老百姓也是以诚回报。”
翁洞镇村民与解放军共造的竹伐(资料图)
“共架浮木桥,串联军民心” 听闻解放军向天柱县城而来,国民党县长陈樵荪及其警政人员纷纷逃往离,解放军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县城,顺利打开贵州省东南门户,打通了贵州通往解放的路。 当时,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迅速解放贵阳,截击四川、云南的国民党溃军,而北上,从清水江乘伐而去最为便利。 得知解放军要渡河,翁洞镇老百姓自发地帮忙扎排渡江。 胡朝樑说,在解放军的指挥下,大家有的连接木排,有的固定木排,而他和另外的十多人则将几根大绳索固定在江岸两侧的巨石上,将扎好的木排用绳子固定在大绳索上,以免解放军走在上面时摇晃,浮桥上面又铺上木板,方便骡马拉着大炮过河。 好几十号人有的搭竹板,有的绑绳索,干得热火朝天,一副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胡朝樑老人向记者讲述解放军解放天柱时的情形
“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 11月5日,部队急速向三穗方向进军,来不及接管国民党天柱县政权。解放大军过境后,吴绍文奉命成立天柱县支前委员会(后改为天柱县自治委员会),维持天柱地方秩序,胡朝樑也是其中一员。 据天柱县史料记载:国民党天柱县长陈樵荪逃到石洞后并不甘心,为了卷土重来,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将县政府改为“自卫指挥部”、将保警队改为常备兵团。年11月30日,以陈开明为总指挥的天、锦、剑三县保警队多人,攻打天柱县城。 一场激战后,自治委员会不敌反动军,陈樵荪占领县城,张贴布告,恢复“办公”。 “直到三个月后解放军回来,他们才投降逃跑!”胡朝樑回忆说,年1月3日,镇远军分区司令员曾宪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7军51师团二、三两个营余人从剑河南明经润松进军天柱,天柱县城至此重新回归于人民。 团进城后,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安定民心。“我们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从也是这里开始的,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胡朝樑激动地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雅萌何永利/文
潘德玉/图
编辑王迟
编审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