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勇,现任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年4月,我被派驻到阳镇箱子岩村任第一书记。
分到箱子岩村时,我感到非常诧异。在我的印象中,箱子岩村是省、州、县级都出了名的五好村党支部,怎么现在成了三类贫困村?而且每次路过箱子岩村的五里牌时,路边老百姓家那一幢幢漂亮的“印子”房都让人羡慕不已。
帮贫困户种太子参
带着种种疑问,我走进慕名已久的箱子岩村。了解到全村72户贫困户大多数集中在石灰窑,而且从箱子至良田的公路基本还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十分不便。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得从群众的一些小事着手,只有把群众关心的一些小事、特别是贫困群众的事做好了,才能凝聚起做大事的能量。 首先是要从年轻人中发展党的新鲜血液。我从原来的第一书记口中了解到大寨的张明彬同志有文化,对群众工作热心,并且十分关心村级的发展,同时他还在企业打过工,有管理方面的能力。知道这一情况后,我经常与小张联系、谈心,希望他能积极加入党组织,通过三年多的培养,小张不仅成为了一名正式共产党员,还当上了村副主任,同时还带动贫困户杨通军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帮群众插秧
在老皮冲寨上,只要一提到姚本超,从村干到群众,都对他直摇头,他连自己的亲戚、本家都要闹不和。记得我刚帮扶他时,他说他的摩托车坏了,修理需要一两百块钱,得之这一情况,我立即掏出两百元递给他,要他赶紧把车修好,出门得个方便。谁知没几天,其他县同志来交叉检查扶贫工作时,他居然讲那钱是拿来收买他的,好叫他在一些扶贫资料上签字。 听到这一情况,驻村同志和检查的同事都拿这个当笑话讲。但我心里想的还是如何解决姚本超住房的问题,老姚今年已是快70岁的人了,两个闺女出嫁后,他和他爱人住在以前村集体送给他的老房子里,房屋已破旧不堪,楼门都是用板子钉的。只有家安稳了,才有脱贫的信心,经过多次争取,最后采取代建的方式,年8月,姚本超两口子终于住进了50平方的砖房。现在每次走进姚本超家,都会看见姚本超笑脸相迎,也再没听到拿钱请他签字的笑话了。
帮助贫困户建新房
年的1月,腊月的寒风冷得刺骨,在了解到贫困户姚福生家房屋盖瓦缺少人手时,我邀请村会计和其他同志赶到他家,直接上房帮助订椽皮,谁知雨越下越大,但我们坚持把所有椽皮钉完,才下到火坑边烤火,此时,衣服已湿透、可以拧出水了。因常听儿子喊我是“勇书记”,老姚也跟着喊“勇书记”。记得有一次上级开展扶贫督查,当问起老姚帮扶干部是谁时,他说是勇书记,当再问他勇书记姓什么时,老姚想了好久,才挤出一句说“好像姓陈吧”。群众记性不好,我就多去走访,多帮助他们做事,久而久之,大家都记得我的名字了。 今年的春耕大忙时季,我了解到贫困户杨通军他一个人在家,加之脚有痛风,行动不便。我及时与村支书联系,组织村级党员志愿者直接到杨通军家田头,帮忙扯秧、插秧,顶着大太阳做了一天,终于把秧栽好。快回家时,才发现两边膀子已晒得黑油油,没几天就脱皮一大片,同事笑着说:“只有干部脱皮,群众才能脱贫”。
帮助群众收割稻谷
正是通过一件件力所能力的小事,让群众相信党和村两委。如今,箱子岩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硬化路通到家门户,夜晚村里也是亮堂堂的,群众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年,箱子岩村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如今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小康奋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伟整理
编辑杨羽
编审杨仪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