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草长莺飞。
4月1日,笔者走进镇远县报京乡石桥村水果林基地,在刚谢花的桃子林、李子林里,几千只半大的乌骨鸡嬉戏觅食,好一幅果林群鸡闹春图!报京乡石桥村林下养殖一角(江春健摄)“在果树林里养鸡,鸡可以吃掉许多虫子,长得又快又肥,鸡粪直接用作果树肥料,循环利用。”石桥村驻村干部彭礼周高兴地说,“今年这片亩的果林进入盛产期,我们悉心管护,有望大丰收,估计产值万。”报京乡石桥村林下鸡(江春健摄)“我来这里做活路每天有块的收入,还学到了很多种养殖技术。”贫困户杨庭菊说,自己也有发展林下养殖的想法。杨庭菊在劳作(李安生摄)石桥村耕地少而山地较多,发展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可谓是因地制宜。该村通过支部牵头,大力发展了“林禽”“林药”“林蜂”等套种套养产业,依托帮扶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建立“校农合作”市场链,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这既用活了树林子,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就在果林不远处的平榜沟,该乡的蛋鸡养殖场也是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捡蛋装箱,搬运上车。报京乡石桥村林下鸡(李安生摄)“疫情对鸡蛋销售影响不大。我们这个场子现在每天产蛋件,有近两万元的毛收入。”该养殖场负责人介绍。
今年43岁的罗玉花,是该村的贫困户,已在养殖场工作三年。她笑着说:“我现在到家门口上班,按月拿工资,真是太高兴了!”罗玉花在搬运鸡蛋装车(江春健摄)据了解,该养殖场建于年,共建设圈舍8栋,总占地面积约10亩,养殖蛋鸡10万羽。年,利润近万元。养殖场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引资+农户”的模式养殖,使全乡户贫困户受益。
在该乡屯上村,亩脱毒马铃薯青翠可人,贵州民族大学驻村队队员与村民们一起在锄草。报京乡蛋鸡养殖场一角(江春健摄)“屯上村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蔬菜种植,这是一条很好的增收路子。”驻屯上村第一书记杨洋表示,驻村以来,帮助村里理清了发展思路,通过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发展,以“校农合作”模式为群众搭建了稳定市场。报京乡屯上村干群齐劳动(李安生摄)近年来,报京乡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和“六个转变”,有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精品水果、花椒、蔬菜、马铃薯、小米、油菜等种植业,发展蛋鸡养殖、林下养鸡、生态养鸭等养殖业。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目前10万羽蛋鸡养殖已见成效,1万羽林下乌骨鸡一期0羽已经建成,二期羽正在抓紧建设,0亩花椒种植已全面完成,亩马铃薯、亩油菜即将收获,10万棒食用菌种植正在抓紧建设,亩小米即将种植……如今,报京乡已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积累、户户有稳定增收项目、人人有稳定增收渠道的目标。
产业之花已在报京处处盛开,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日子已经到来!作者李安生江春健编辑吴贤和编审唐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