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雷安珍,老家在镇远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我们家每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计,所以,我们一家人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搬出大山。
雷安珍(一排左一)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组织移民群众外出学习时合影
年12月,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一家人从镇远县搬迁到凯里市白果井街道东出口移民安置区。 搬迁到凯里后,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步住进了好房子”:住房周边有学校、医院、广场、超市等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就业培训、文艺活动等“全链条”服务。 这些党的好政策让我深刻理解“恩在何处、恩从何来”,因此,我主动申请担任楼栋长,而且还在白果井街道和社区的动员下,经过组织选举,担任了思源社区的妇女主任,副主任。
雷安珍(右一)和群众讨论刺绣技术
身份转变后,我从熟悉政策、学习文件入手,把群众当成自己亲人,对入住台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积极协助工作人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各项工作。 我既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又是一名搬迁户,深知大家来到陌生地方的顾虑和生活上的不适应。为了帮助其他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我常常深夜都还在逐户开展走访,对每家情况了然于心。
我还结合“新市民·追梦桥”工作,积极与街道、社区对接,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伍定期开展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更好地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雷安珍(右一)与了解群众到扶贫车间的工作情况
同时,我还经常性地往返各个楼栋,组织在家的妇女和对就业有需求的群众落实“双培”促“两业”工作。初步估算,我一个人累计动员了社区余人参加双语以及电工、刺绣等实操培训,并对就业有困难的群众,积极主动帮助其联系就业岗位。 现在,搬迁群众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今年2月26日晚上11点半,正在睡梦中的我被电话铃声吵醒,当我接通电话后立即起身赶到4栋室杨德银户,原来是杨德银和孙女杨艳俩爷孙因烤炭火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已经意识不清。
我连忙联系人找了辆车子把杨德医院。医院当时设备不能正常运作,医生告知急需送往贵阳治疗,我又抓紧联系杨德银儿子及医院,由于送得及时,爷孙俩脱离危险。
雷安珍为安置区群众办理业务
这件事情发生后,小区任何一项工作我更加细心,除了反复提醒,还对安置区的特殊人群不定期开展走访,做好登记,群众亲切地喊我“雷大姐”。 我今年58岁了,腿脚和反应能力都比不上年轻人了,但只要搬迁群众有需要,我一定会能冲锋在前,努力让更多的搬迁群众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过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卓檬
通讯员 石燕
编辑王小婷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