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何以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

北京青春痘十佳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9/9121727.html

8月2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中,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据介绍,截至年底,全州总人口由年的万增加到万,是建州初期的2.52倍;经济总量从年的1.26亿元增加到亿元,是建州初期的倍;财政总收入从年的万元增加到亿元,是建州初期的倍。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在贵州省的交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乡都在黔东南。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东南交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年全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通硬化路。凯里黄平、黎平两个机场通航,贵广、沪昆高铁横贯全州,建成了从江、大融航电枢纽工程,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突出“城镇带州”战略,全州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黔东南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52.21%),积极推进县城景区化,充分运用苗侗文化元素,打造了镇远、雷山、施秉等批城景一体化美丽县城。从建州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胜地,黔东南正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第三,产业建设实现大提升。建州初期,黔东南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其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实现集聚发展。全州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二是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有机大州”,全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79%。正在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全州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年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占GDP的57.3%。

第四,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黔东南深入贯彻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州群众实现从建州时期的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黔东南地区沿袭千年的人畜混居现象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彻底解决。“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从深山区搬出9.97万人。“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30.81万人的搬迁任务。同时,全州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同步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全州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减少到2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7%,6个县已实现脱贫摘帽,、年拟摘帽县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为到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全州16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州拥有卫生医疗机构个,建成“三甲”医院3所,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每千人口卫生床位达到5.65张,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创建了一批精品文化剧目,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纪录片《岜沙汉子》获第48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奖。州级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58.6%,电视综合覆盖率97%,广播综合覆盖率91%。

第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繁荣。建州以来,黔东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联系,自治州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

下一步,黔东南还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人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总攻,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台记者:林佳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