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从“凯老街”这块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精英人士,他们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有所成而后又回乡“反哺”,开一方风气之先。
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重构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人们习惯上将他们称之为“乡贤”。
乡贤,是城市文脉最重要的传承群体之一。“凯老街”乡贤任必达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任必达,字裴然,“凯老街”名士,历清雍正、乾隆等朝。《清平县志》道光版、光绪版,《贵州通志·人物志》新版,均录其“传”。
清雍正十二年(),原清平县新设县丞,分驻#凯里#(治所在今“凯老街”一带),后世称之为“凯里分县”。任必达足以堪称“凯里开分县以来第一人”。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潜心治学
任必达是清中后期“凯老街”的一位耆老名士。
“清平文化”(包和镜书)《清平县志》(道光版)载:
任必达,字裴然,清平人。工书,有学识。初参幕务,嗣杜门不出。年八十,犹操觚不辍。
清嘉庆己未年(),清平人、进士孙录完成《清平县志续编》编纂后,《序》云:
闻凯里任氏必达著有家稿,……
这两段文献记载,透露出几个信息。
其一,任必达是清平人。具体而言,其籍贯系凯里,即凯里人。而当时称“凯里人”,实则为今“凯老街人”。
其二,任必达以八旬高龄,历二三朝,人生阅历丰富,历练老成。
其三,任必达生平脉络明晰。其科举不递,早年出为幕僚,后归隐于家,潜心治学。
其四,任必达中晚年闭门诗文自娱,在书法、文学领域,有相当成就。
这为厘清和界定其籍贯、生平、成就,找到了文献依据。
明清两朝,“凯里分县”未见单独立《志》,凯里人文历史等,多依附见载于《清平县志》。而《清平县志》录“凯里人”事体不多,任必达即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
可见任必达以其书法和诗文成就,足以跻身于当时“清平县名士”行列。
秉笔写春秋人生诗与文
任必达早年出为幕僚。
幕僚者,或以字见长,或以文见长,或以才智学识见长,方有权贵者赏识为幕僚。
任必达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有文献记载,其“……,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重笔墨外间韵味”,可见任必达的书法作品,已脱俗而见神韵,不拘泥于笔墨之间,而超然于纸笔之外。
一句“远近识者,无不赞赏”,足以说明任必达的书法成就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任必达在诗文上亦见长。有文献记载,其“工诗文,……”
任必达有言:
“抑望任斯土者,念冲道疲繁,察民生疾苦,从而修养生聚之,从而诗书礼乐之。化由躬率劳,以身先行,见民物熙恬,风俗醇茂。”
文字间,可洞悉其才学功力之深之博。
明末清初,凯里地区久历战乱,生灵涂炭。久之,曾经被誉为“小京州”、“小瀛洲”,有诗赞“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凯里古城,盛况不再,一度城残垣缺,一片萧条。
任必达经历这个历史时段,耳闻目睹故土家园的兴衰更替,体察民生之苦,表达寄望于当时统治者施行惠政仁政、修养生民、敦化风气的美好愿景。
寥寥数语,亦即可窥见任必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其悲悯桑梓的人生情怀。
字里行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见当年任必达悠然于民间,运气凝神挥毫泼墨的豁达气宇,寄情山水吟诗作赋的洒脱气度。
后世学者录其“传”时,对任必达的书法、诗文成就的评价,是公允的。惜今不可见其书法作品和诗文作品。
整理乡邦文献集地方志之大成
“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编史修志的传统。中国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正是从“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到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是一代又一代学者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文脉方得以绵绵不绝,蔚为大观。
城市文脉,是城市文化生命的基因,或者说是城市文化精神在城市物化形体上的反映。而方志则是城市文脉最常见的承接载体之一。
任必达不仅博览群书,在书法、诗文上有相当成就,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乡邦文献贡献。其以一己之力,数十年隐居于家,搜集整理乡邦文献史实,而又笔耕不辍,编纂了凯里有史以来第一本私家地方志《乾隆清平县补志》,为后世所景仰。
道光版《清平县志》《清平县志》(道光版)载:
任必达,……。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
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八月,任必达编纂《乾隆清平县补志》书成,藏于家。
任必达作自序。《序》云:
达不揣固陋,仿《通志》(《贵州通志》),为“纲”八、“目”五十,编而辑之。阙者补,遗者增,俾阅者得以究心。人物原本山川,瞩兴废之由来,核治乱之颠末,各体文章固其馀事,……。后之续是编者,且大书特书,不一书也。合邑幸甚!
清嘉庆己未年(),清平人、进士孙录续段之彩编纂《清平县志续编》,参考了任必达所纂《乾隆清平县补志》。
孙录《序》云:
闻凯里任氏必达著有家稿,取而参之,缺者补,冗者删,讹者正,疑者阙,甘蒙掛漏之讥,不蹈附会之失。书成,名曰《清平县志续编》,凡四卷。
因为有段之彩年、任必达年所纂《乾隆清平县补志》,乃有孙录年之《清平县志续编》,而后方有留存至今的年彭泰楠主修的《清平县志》(道光版)和年段荣勋等主修的《清平县志》(光绪版),为今天凯里市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凯里市地方志工作者从民间搜集到清道光十八年(年)《清平县志》手抄本。年1月,六卷合辑精装本《清平县志》(道光版)由凯里市档案局完成翻印并面世。而《清平县志》(光绪版)则收藏于贵州省图书馆。
众所周知,地方志记载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历史上,多个版本的《清平县志》,多以官方主持或举全邑之力或二三志同道合者合力编纂而成。唯任必达之《乾隆清平县补志》,系以一己之力,得一县志书之成。可谓凯里有史以来第一本私家地方志。
惜任必达所纂《乾隆清平县补志》今已无存。但后世道光版、光绪版《清平县志》,仍可窥及任必达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史之精神和倾心整理乡邦文献之情结。
后记
一句“工书”,一句“工诗文”,囊括了任必达学有大成的一生。
一句“杜门不出”,一句“操觚不辍”,概括了任必达勤勉治学的一生。
而一句“有学识”,一句“远近识者,无不赞赏”,则载明了其在凯里地区的作品影响。
其以一己之力,数十年笔耕不辍,终得一县志书之成,则见证了任必达浓浓的故土情结。
毋庸讳言,任必达当之无愧为“凯老街”集德才于一身的乡贤名士。
“清平文化”(包和镜书)乡贤文化作为“凯老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可忽视。挖掘整理任必达的乡贤事迹,对承接“凯老街”文脉,传承“凯老街”道德力量,弘扬“凯老街”人文精神,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当代价值。(姜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