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6日讯(通讯员翦丽)年6月30日14点58分,“黔电入湘”项目之一——国家电投五凌电力黔东电厂负责开发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首栋屋顶并网发电。这不仅是镇远县首栋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项目,更是贵州省十三个试点县中首个实现并网的项目。平方米的屋顶上,一排排崭新的光伏板沐浴在万丈阳光下,开启了黔东电厂向绿色能源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在“天无三日晴”的地方追光逐日
黔东电厂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阴天多,雨季长,日照少,在这种“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黔东电厂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黔东南的光照小时数、强度相对要偏弱一些,年均等效光照利用小时数不足小时。”黔东电厂新能源项目组负责人阙志平介绍道。他是黔东电厂新能源开发组第一批入组的“老资格”了,从年贵州贵定顶耳山第一次追风开始,到年到湖南新化维山风电项目援建,再到如今成功并网的镇远首栋屋顶分布式光伏。他和他的搭档们踏遍了湘黔的山、走尽了湘黔的路、印上了湘黔的“阳光斑”。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但在发展政策中,贵州还属于三类资源区,在建站、管控等方面都比较困难。立志在新能源建设方面有一番作为的黔东电厂,开始了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漫漫之旅。早在年,黔东电厂便集全厂之力,启动了跨湘黔两省“新能源资源拓展专项行动”,次年8月成立了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组,从事测风、测光、环评、可研、核准等前期工作,通过能源发展与政策研究统筹实施,在贵州区域广泛探索可用风、光资源,织密织牢新能源开发资源网。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在对贵州省独山县玉水镇开展新能源资源调研时,前期工作组偶然发现局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具备光伏开发利用条件,为黔东电厂转型发展寻求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老火电”的新出路
“黔东电厂这座老火电厂转型搞新能源建设,既是顺势而为的操作,也是主动求变的选择。”黔东电厂总经理苏建军介绍道。
被标上“老火电”标签的黔东电厂,两台MW亚临界机组迄今投产已达14年,累计完成发电量亿千瓦时,实现产值超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地方工业产值不折不扣的“顶梁柱”。但近年来,受累于煤价飙升、送出受限等因素,黔东电厂生产经营面临极大考验,转型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不转型、晚转型、转错型,后果都将不堪设想。“火电+新能源”、“火电+综合智慧能源”是摆在黔东电厂全体干部员工面前的一道必选题。
但在人力、物力、经验等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打破僵局,在空前激烈的新能源发展竞争中寻求到一个突破口?
答案是“主动求战”。年,黔东电厂抽调骨干精锐,前往湖南娄底新化维山风电项目开展前期援建。美其名曰“援建”,实际上是采用“借鸡生蛋”“拜师学艺”的战术,以此为契机来培育一批有实战经验的新能源人才。在经历了“无电值守”“山顶洞人”“泡面餐”“电话粥”等系列奋斗故事后,新化维山风电项目顺利破土动工,一年多后投产发电。
在数年时间里,黔东电厂上下齐心,积极探索,锻炼了一批敢打敢拼的技术人才,积累了不可估量的经验财富,向转型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历史文化名城变身“沐光之城”
“我想念我想要去镇远\去寻找那梦里的家园\站在那玉皇阁上望一望\美丽的天上人间\去古老的小城找春天\踏着那府城街的青石板\感受那光阴似箭。”这首由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美丽镇远》,唱尽了古城镇远的风光旖旎。镇远是座拥有多年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县城驻地镇远古镇还是国家5A级景区。
黔东电厂对众多新能源项目审视一圈之后,将布局的首个棋子落在了镇远。镇远县是电厂厂址所在地,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而镇远本地党委政府对新能源发展给予的鼎力支持也给黔东电厂吃了一颗“定心丸”。
年年初,黔东电厂紧抓“黔电入湘”的战略机遇,于当年3月与镇远县首次达成投资意见,签订第一个开发协议,促成镇远县屋顶光伏项目被列为贵州省首批国家能源局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和国家电投集团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第三批“样板房”工程。
年6月13日,黔东电厂第一期5.27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及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在余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屋顶上正式动工。短短17天之后,镇远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首栋屋顶顺利并网发电,成为贵州省十三个试点县首个并网的项目!此次项目全部投产后,不仅每年可为电厂生活区提供约45万千瓦时绿色电能,同时能有效缓解宿舍顶楼夏季房间温度偏高的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厚积薄发,黔东电厂的“火电+”绿色转型已经摁下了“快进键”,驶入了“超车道”,跑出了“加速度”!而镇远这座千年古城,正褪去神秘面纱,华丽变身成为一座“沐光之城”。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下一步,黔东电厂将在加快推动镇远县屋顶光伏一期项目开发进度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推进二期项目开发。并通过党建联建、“文体搭台”等方式,深化与政企、事企的“友朋行动”,扩大“朋友圈”,积极谋划周边县域集中式新能源布局,全力推进“黔电入湘”“黔东南水火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由蓝图变为现实,朝着“双碳”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