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唱唱跳跳地脱贫张华摄
十县(区)九贫,其中2个还是深度贫困县,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十县四“边”,10个县(区)中有4个边境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
素质性贫困是制约云南普洱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痛点。如何才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普洱的答案是:啃掉素质性贫困的“硬骨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8月10日,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市专场上,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自豪地说,激发内生动力,普洱交出了新时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高分答卷。
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融合,把群众“带起来”
西盟佤族自治县,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以上,直过民族佤族占比超过70%,扶贫难度空前。
只有把农户摆脱贫困的意识唤醒,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脱贫帮扶才可持续。
这里,是《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源,这里,诞生了率先倡议“听党话跟党走”的拉勐精神。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党组织的作用,在这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
年,西盟县开创性地在村民小组中成立了“脱贫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脱委会”)——由村“两委”和“村民小组”党支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民主推荐选举村民代表产生的自治基层组织。
“脱委会”60%的委员都是党员,1名委员负责管理10至20户农户。委员们首先从洗衣做饭、铺床叠被等良好生活习惯着手,按照《村规民约》管理村庄大小事宜,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群众在“脱委会”管理下,每月召开村民大会评选先进和后进农户,并实施相应奖励或者惩戒。村“两委”整合村级资产性收益,由“脱委会”在各个村民小组设立了生产发展岗位和公共服务岗位,安排部分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治安员、水电员、保育员等,提升各村寨治理能力的同时,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实现有尊严的脱贫。
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供图
拉祜族妇女娜迫是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富倮一组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患有精神疾病,举步维艰的家庭困境,令她一度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依赖酒精度日。
“脱委会”加大了对娜迫家的健康扶贫力度,还给她安排了村里保障员的公益性岗位,负责小组活动场所的保洁、会议室的服务等工作,每月考核合格就可领取“岗位”工资。
“技能渐渐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有了信心。”如今的娜迫精心管理起了曾经一度弃采的9亩茶地,还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小分队,日子越来越好。
年以来,“脱委会”共组织村民参加培训2.7万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户。“脱委会”的做法不仅在普洱全市进行推广,更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首肯,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西盟县也因此荣获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
激发志气和素质提升并重,让群众“动起来”
脱贫首先要从“思想脱贫”开始抓起。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惰性,用知识填补技能上的不足,真正让贫困户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脱贫,是普洱一直在践行的课题。
“家里不打扫,田地长荒草”,这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安康村南温小组的张宏勇曾经的真实写照。
“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供图
在被推荐到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后,半军事化管理,在着装、上课、休息、卫生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张宏勇的邋遢散漫一去不复返。“他是腰弓着离村,头昂着回家”。
半个月的集中培训后,张宏勇顺利获得砌筑工专项技能结业证书,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动手新建自家厨房和庭院围墙。在政府帮扶下,张宏勇的土坯房得以改建成砖混安居房。
有了新房、有了技能,张宏勇对未来信心满满。他还联合几名村民成立了村里第一支建筑施工队,干劲十足。
“说心里话,现在一刻都舍不得闲着。”张宏勇说。
脱贫后的群众过上了新生活供图
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作脱贫“好汉班”,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找准贫困户“素质贫困”症结,采取“技能培训+半军事化管理+信心提振”培训模式,对全县20至55周岁农村“懒汉”“光棍”进行素质提升培训。按每期15天,每天8小时标准,科学制定培训大纲,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重点培训建筑、钢筋、电焊、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和烤烟、蔬菜、生猪等种植养殖技术,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让“昔日懒汉”变“今日好汉”。
截至目前,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完成培训40期,培训学员名,实现转移就业人,就业率达90%以上。这一经验也在普洱全市广泛推广,并被云南省委作为“六小创新”案例推送,被国家扶贫办写入“脱贫攻坚计”。
文化传承和发展旅游并进,让群众“乐起来”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就更热闹了。这个偏远山寨在近几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其在传承文化中快乐脱贫的案例,也入选年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从前,我们寨子晴天黄灰扬、雨天路湿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全寨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2户人。”
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供图
村民李娜倮在村里成立了艺术团,让拉祜族的歌声飞出了山寨,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村里的农民成为了演员,在家门口演出,既稳定增加了收入又不耽误农忙农活。
“脱贫工作委员会”走村入户打分评出红黑板供图
李玉岚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生计曾到浙江打工,虽然心里放不下家中年迈的父母,但苦于返乡门路少,一直在外。“她是寨子里少有的初中生,形象也不错,我就动员她留下来。”在李娜倮的动员和支持下,李玉岚加入了演艺公司,当起了主持人,每年能增加收入2万余元,全家也实现了脱贫摘帽。
作为党员的李玉岚在自己脱贫的同时,也积极为老达保打造文化旅游扶贫而努力,成为了当地脱贫发展委员会的宣传委员,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引导大家坚定信心跟党走,以带领更多贫困群众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
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实操课供图
年末,老达保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90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蜕变。”卫星表示,普洱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脱贫对象”变为“扶贫力量”,以产业带动与技能培训结合,使群众“富起来”,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丰收。
“创造了脱贫工作委员会、‘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普洱模式、普洱经验。”
云南网记者锁华媛李熙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