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施秉天坑村清幽静谧的隐世天堂百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是诗人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描述过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情景为了寻找这样一个书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小编经过四处打听在白垛乡白垛村有一个人们称为“天坑村”的隐世村落为了一睹它的风采小编和两位同事收拾好装备迫不及待地驱车前往从县城出发,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路的“尽头”,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缘故,进村的道路没有修建通村公路,想要进村只能靠步行。进村的唯一通道是眼前这一条盘旋在悬崖边上的弯曲小径,每次只能依次通行。据说,这里的人们如果有物资需要运输,只能依靠肩挑背扛,或者马匹托运。一路上,在感叹“路难行”的同时,眼前的植被与喀斯特岩石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桀骜不驯”,好像在告诉我们,这里不想被外人打扰一样。对“天坑村”的好奇,进一步加重了。快到达谷底的时候,清晰地听见山间潺潺流水的声音,抬眼望去,这里四面环山,头上的天空如青花瓷碗口一般大小。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路前行,沿途的景致也在不断的更迭,河流在静静的流淌,林间鸟儿在树梢小憩,四周的大山默默的守护这里的一切。沿途中,一座废弃碾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虽然四周的门房已经残缺破旧,中间的碾盘也不再转动,但可以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在短暂的思绪过后,我们继续前行……穿过山间小路,眼前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前方正有三三两两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没有现代化的农耕机器,只有两头黄牛、两匹骏马,男人在前面犁地,女人在后面跟着播撒种子,我想,古时“男耕女织”的情景,应该就如眼前一般吧!我们上前与一位老者闲聊,看着他满是褶皱的双手,和那双经过岁月积淀波澜不惊的双眼,仿佛对于我们这些“外乡人”的到来并不感到惊讶,与老者一番闲聊后,他非常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吃些粗茶淡饭,由于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还未达到,所以婉拒了他的邀请,继续前行。继续往前行一二十米,整个村子呈现在眼前,看上去是如此宁静祥和,宛如一位老妇孺,端庄地、静静地坐卧在此,亘古不变。走进村子,一幢幢充满历史气息的木屋紧紧挨在一起,鹅卵石铺设的道路也被“古往今来”的村民们磨平。我们找到了本村的老支书杨秀礼,他告诉我们,曾经听村里的老人讲过,村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时这里的祖辈们从江西迁徙至此,从此便在这里安家。过去,这里也是周边邻寨的贸易中心,也有过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不过,那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了,久到人们都快忘记这个小村落。“天坑村”原本叫山洞,或叫“三洞”,村里的人说,从村子河流上游往下数,到这里正好是第三个洞,所以过去叫“三洞”,从村庄高处望去,对面的山上正好有一个洞,它两面恒通,远远望去,仿佛山间挂着一面镜子。他告诉我们,这里居住的人们大多数都是老人,五十多岁的在这里都算得上是年轻人了,曾经有帮扶干部来动员他们搬到城里的扶贫安置小区,但是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愿意离开这片生养他们的故土,他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宁静,习惯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隐世的村落怀揣着生活的古朴,天坑村因地势条件,用电一直不稳,给当地村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年,施秉县供电局为村里拉牵了高压线,让村民们能够正常用电,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在与老支书告别后,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行进中,夜幕亦浓。此时,村子里已然炊烟袅袅,恰是无言地诉说着庄户人家的喜乐哀愁,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因为它是人间的未来和希望,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更是乡村一道优美而靓丽的风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