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族大学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全力助推乡村

北京权威手足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70年筚路蓝缕,70年弦歌不辍。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紧跟时代脚步,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年5月14日,人民网贵州频道头条以“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题,报道了贵州民族大学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事迹。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共建合作

贵州民大校领导带队调研“校农合作”基地。

“自从民大在三都建立了教学实践和研习基地,为水族马尾绣的设计和产品研发带来了很多新想法和新思路。”当地群众说。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有着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是三都县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绝活。但是由于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杂,成本昂贵,在产品化的过程中缺乏设计和创新,致使该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何让这份“指尖产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当地干部和群众共同的期盼。

年12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秉承“优势互补、协调创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聚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和生态保护等各方面,携手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教育元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元素,这也为马尾绣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贵定县,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赛博盟微粉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创新基地正在高效运转。在镇远县,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等形式,开展了产业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多方面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贵州民大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报京村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

截至目前,贵州民族大学已经与全省60多个市(州)、县(市、区)建立了紧密互惠的校地合作关系,把教研与实训的课堂延伸到田野、工厂和社区,推动师生走向扶贫扶智、文化建设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发力学术科研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智库”

贵州民大捐建的金堡镇冽洞村村级活动室。

年,在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了“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后更名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并获批“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该专家团队稳定成员有20多人,来自省内外8个研究机构和高校,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以多学科协作、多地区资源整合为主要特点,团队成员能在较短时间对研究对象展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政策研究、行动研究等“四维一体”的贯通式智库型研究。

贵州民大志愿者团队到帮扶点小学开展志愿活动。

从年“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四个县域个案田野调查点之一——贵州省镇宁县分课题”开始,团队成员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研究人员每年至少共同合作开展一次调研。截至目前,完成了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递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6份,出版专著6本。

攻坚“堡垒”让致富之花开遍苗乡侗寨

“校农结合”展销会现场。

聚焦3乡(镇)10村,派出学校22名得力干将,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实施大小帮扶项目个,这是年与镇远结成帮扶对子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交出的“成绩单”。

以镇远所需,尽民大所能,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4年多的时间里,贵州民族大学不断深化“一二六”战法,通过实施“一个行动”“两套方案”“六个专项”,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行动”,即聚焦农特产品实施“校农结合”行动,把群众的“菜园子”向高校师生的“菜篮子”转化,打造农特产品进校园新样板;“两套方案”指的是通过因地制宜实施以“短平快”为特色的产业扶贫方案,推进花椒、水果、蔬菜、林下养殖、小米及小米酒等产业发展。同时,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长效脱贫方案,构建充满活力、平衡发展、持久长效的攻坚战法。“六个专项”包括了专项规划、专项培训、专项扶志、专项助学、专项助困和专项助农。学校结合镇远县报京乡、金堡镇民族民间文化和自然资源等特点和优势,通过“专项规划”谋篇布局引领发展,“专项培训”统筹抓好脱贫攻坚相关培训,“专项扶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专项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项助困”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专项助农”服务农村产业革命。

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报友村党支部主题党日“为困难党员插秧”活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更离不开兢兢业业扎根于基层的驻村干部。”面对乡村振兴更为艰巨的任务,贵州民族大学将会继续参与到镇远及全省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汇聚更强更大的力量,为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增添动力。(文/图贵州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