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长大后才知道是自己的“乡愁”。 我叫潘年江,年进入镇远县报京乡人民政府,因工作需要在报京乡扶贫工作站负责全乡的项目管理。自年来,报京乡所涉及项目多,涉及资金数额大,项目涉及的面主要分为短、平、快的到户类及长期入股分红类项目等。
负责扶贫项目这四年来,我走遍报京乡6个村28个自然寨53个村民小组的山间田地,有时候还开玩笑说:“作为一个本地人,工作后串的寨都比小时候多。”白天走村入户进行各类验收,晚上整理照片、录入验收数据、制作验收表格、整理项目材料进行报账、装档,晚上十一、二点休息已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要给老百姓发放鸭苗,将一箱一箱的鸭苗从车上搬下来,理清哪一户有多少,我从早上10点一直忙到天黑。虽说是10月份,但是太阳也不减热情,为了让老百姓顺利的领到鸭苗,加班加点,错过饭点,水都来不及喝一口,等晚上回到办公室才发现自己浑身酸痛,身上早已晒脱了皮。
这样的事情已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白天没验收完,晚上顶风冒雨也要入户验收。每天不下50多个电话,每个电话一来,无论艳阳高照,无论阴雨绵延,我都会骑着摩托车到贫困户家里去。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我很骄傲! 有时和同事闲聊讲到某某结婚怎样怎样,就想到了年我结婚前夕,还在乡扶贫办公室加班,录入扶贫项目系统数据,确保扶贫项目各项指标的准确性。
因为我时常加班至深夜,回到家中女儿已经熟睡,作为“本地干部”回家陪父母妻儿吃顿晚饭竟也成了奢望,离家几公里的路程、感觉像几十公里,作为儿子我愧对父母家人,没能照顾好家庭;作为父亲我愧对女儿,自己还没缓过神来,女儿已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作为丈夫愧对自己的妻子,没能与之一起分担养儿的艰辛。 所幸,家人对我的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使得我能够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他们是我在扶贫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伟整理
编辑何涛
编审王璐瑶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