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字塬,位于镇原县东南部,是西北黄土高原上因雨水冲刷形成的四边陡、顶上平的土塬,是陇东众多土塬中的一条。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坐落于屯字塬中央地带的屯字镇,自古以来贸易发达,是西北地区商贸重镇。
解放战争时期,屯字镇曾发生过一场有名的战斗。相对于全国解放战场其他战役来说,这场战斗只不过是国共两军发生在西北地区一次小规模的战斗,但它对于西北解放战场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战斗,多名解放军将士的热血洒在了屯字镇,并长眠于此。6月2日,陇东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镇原县屯字烈士陵园,共同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追寻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航拍镇原县屯字镇。陇东报全媒体记者刘家玮摄
殊死战斗血洒屯字
“屯字镇战斗是年5月上旬由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发生在镇原县屯字镇,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西府(宝鸡)陇东战役中最激烈的一战,是以少克众、转危为安的一个突出战例。”在屯字烈士陵园管理员兼讲解员马浩福的讲解中,时针回拨到年初。
那时,全国解放区战场捷报频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开始战略进攻,彭德怀率西野主力发起了西府战役,但在攻克敌军军事补给基地宝鸡之后挥师西进中,遭遇胡宗南部裴昌会兵团、李振兵团疯狂反扑,企图会同马步芳集团南北夹击,聚歼西北野战军主力于宝鸡以北的狭小地带。面对急剧变化的敌情,西野主力开始由宝鸡撤出,向陇东地区进军,为掩护主力西进,第六纵队奉命抢占镇原县屯字镇,牵制胡宗南、马步芳部。
航拍镇原县屯字烈士陵园。陇东报全媒体记者刘家玮摄
5月4日傍晚,彭德怀电报指示:“六纵队一定要守住屯字镇,吸引住敌人,总部和其他部队可以乘机转移,甩开敌人,重新集结,组织一次新的战役。”
根据彭德怀的命令,5月5日上午,西野第六纵队在司令员罗元发、政委徐立清、副司令员张贤约和教导旅旅长陈海涵的率领下,进入屯字镇。
屯字镇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具有战略位置的一个农村集镇。当时的屯字镇是一座土城,东、西、北三面除了村庄外,地势开阔。南面是一条深沟,这样的地形虽然便于防守,但也很容易被包围。屯字镇内仅有一口水井,却被国民党部队火力封锁。断了水源,没有粮食接济的战士们只能靠吃马肉充饥,喝马血解渴。
敌军的飞机在屯字镇上空低飞扫射,狂轰滥炸。教导旅在司令员罗元发的指挥下,多次出击敌人,夺取了屯字镇附近的一些阵地和村子。敌人摸不清有多少兵力,就这样来回进行了七八次拉锯战,苦战了一整天,敌人始终未能攻进屯字镇内,双方伤亡都很大。
西北野战军教导旅在马继援部的疯狂进攻和迫击炮的轰击下,伤亡较大。二团副政委赵月明、教导旅卫生部副部长王仲斌等同志在战斗中牺牲。
屯字镇战斗中解放军战士用过的匕首。陇东报全媒体记者郝芳摄
5月6日下午,西野第一、第四纵队也到达屯字镇外围,对国民党八十二师实行包围,形成内外夹击。这时,国民党胡宗南部裴昌会兵团、李振兵团尾随西野主力,从泾川、平凉向屯字镇推进,国民党八十二师骑兵八旅一部从西峰对屯字镇外围八十二师主力增援,国民党空军也派出10多架轰炸机,轮番向屯字镇内外的西野部队狂轰滥炸,使西野聚歼国民党八十二师的计划难以实现。敌人的总兵力比西北野战军多出好几倍,并有四架飞机协助地面作战,西北野战军则全靠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之抗衡。
在战情变化对西野不利的情况下,5月6日晚上,司令员彭德怀果断改变作战计划,决定全军撤出战斗,向东转移,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困。屯字镇外围的西野主力向国民党八十二师进行猛烈攻击,掩护第六纵队教导旅从屯字镇突围。5月7日凌晨,六纵队及机关分三批迅速、隐蔽、秘密地从屯字镇南面越过河沟突围。拂晓时,全部到达屯字镇对面约50公里的王庄,随后向东转移与彭德怀率领的部队会合。
屯字镇战斗是西府陇东战役中最激烈的一战,虽然使西野部队受到了损失,但从整个战役来说,还是取得了胜利。第六纵队和教导旅在战略上吸引牵制了国民党马步芳等部的精锐部队,掩护了西野主力部队转移,为整个西北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基础。
屯字镇战斗烈士纪念碑碑身底部刻有多位烈士的姓名及职务。陇东报全媒体记者郝芳摄
在这场血战中,十六团政委常祥考、一营教导员刘宾、二营教导员史晋昌等众多将士壮烈牺牲。
“有许许多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永载史册。”马浩福说。
红色沃土军民情深
“当时的战斗打得很激烈,远远地听到枪声、炮声,哒哒哒响个不停,一直持续了好几天。”镇原县屯字镇屯字村西门自然村村民刘登洛回忆说,“我那时候也就5岁,后来听母亲说,战斗结束后,重伤员和烈士的遗体到处都是,很多村民都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救护伤员,掩埋烈士遗体。”据《镇原县志》记载,当地群众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想尽一切办法,先后掩埋烈士遗体多具。
无名烈士墓园。陇东报全媒体记者范亮摄
据资料记载,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早晨,屯字镇群众赵兴彩救助了一名解放军伤员郝立同,左腿受伤严重、鲜血直流的郝立同被赵兴彩背到附近的一个麦草窑内,挖了个草洞,安置在洞内。隐蔽好洞口,赵兴彩每天晚上亲自守护,白天由他13岁的儿子赵世明照料,送吃送喝。为了能让伤员得到更好地救治,赵兴彩用家里仅有的5斗小麦换了救命的药膏。
期间,国民党虽多次派人搜查,但每次都有群众提前通风报信。在赵兴彩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郝立同的伤势很快好转。为了郝立同的安全,赵兴彩乘着夜色用毛驴将郝立同送到了屯字镇与孟坝交界处。为了避开敌人的疯狂搜捕,郝立同昼伏夜行,避开大道走小道,回到了曲子镇。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郝立同重返部队继续战斗。说起救助伤员,不得不提孙宽太、孙宽善两兄弟。他们在下沟担水的路上发现了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的某部团长刘琨。兄弟俩立即把刘琨背进山洞里藏了起来,每天按时送吃送喝。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把刘琨背到自己的家里,清洗伤口、换药。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孙宽太用粮食换药。他家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就以高利息借别人的小麦付清了药费,最后用家里仅有的20亩地抵扣了药费。在刘琨身体基本痊愈后,装扮成大夫,由孙宽善牵着毛驴送到了安全地带,与大部队会和。年10月,西北文艺工作第一团以孙宽太、孙宽善两兄弟救治受伤战士为题材,编写了剧本《孙大伯和他的儿子》,在解放区上演,广大军民深受教育。
“镇原地下党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军的严明纪律,群众人心所向,和解放军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所以在屯字镇战斗中,群众为解放军做向导、抬担架、搞运输的人特别多,家家户户都掩护和抢救过失散人员和伤病员。”马浩福介绍道。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薪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纪念碑,就是为在屯字镇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所立。”马浩福边走边说,“由于时间推移、部队情况变化、部分资料丢失,碑上铭刻的烈士名字,仅是当时为国捐躯者的一部分,很多人都成了无名英雄。烈士纪念碑后面的墓园里,也只安葬着55位烈士的遗骨。”
镇原县屯字烈士陵园。陇东报全媒体记者郝芳摄
为了更好地褒扬和纪念在屯字镇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开展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年5月,屯字烈士陵园奠基动工,年4月竣工落成。陵园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屯字镇战斗烈士纪念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8米,正面刻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纵队屯字镇战斗烈士纪念碑”,左面是兰州军区空军题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光荣牺牲”,右面是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行政公署、中共镇原县委、镇原县革命委员会共同题词:“屯字镇战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后面镌刻的碑文,记载了年一野六纵队在屯字镇战斗中的丰功伟绩。
纪念碑碑身底部用大理石镶嵌,上面刻有多位烈士的姓名及职务。沿纪念碑后的石阶而下,一条砖砌石径通往无名烈士墓园,左右苍松傲立,翠竹掩映。穿过月门,进入墓园的烈士茔地,茔地里安葬了55位烈士的遗骨。墓园四周青松挺拔,陪伴着烈士们安眠于此。
“张对娃、孙武孩、梁二合……还有好多烈士到现在都是无名英雄。”马浩福抚摸着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字感伤地说,“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曾经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的青春都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华。从他们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帮这些烈士找到他们的家人。”
屯字镇战斗的硝烟已经逝去,但烈士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一代代前来缅怀他们的后人。
记者在屯字烈士陵园遇到市民段军一家。段军说,他带家人前来祭奠烈士,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远牢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作为庆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屯字烈士陵园积极为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开辟绿色通道,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团员、群众、中小学生前来接受革命教育,聆听革命前辈大无畏的英勇战斗事迹。今年以来,屯字烈士陵园共接待58批(次)多人,开展组织红色故事讲解活动25场(次)。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岁月改变不了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如今,这些丰厚的“红色”底蕴正变成促进屯字镇发展的强劲动力。
来源|陇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