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市

一、城市概况

镇远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南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与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区接壤,南部与三穗,剑河县为邻,西与施秉县相接,北连石阡,岑巩两县。县境周长公里,南北长54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距贵州省会贵阳公路公里,距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府凯里公路公里,铁路90公里。

镇远位于潕水中、上游的汉苗,侗等各兄弟民族聚居或杂居区的中心。这里峡谷交错,山水纵横。镇远城四面环山,中间夹水。城东有临江壁立的中河山与“岩绕箭峭”的笔岫山、白云山;城南有高入天际的龙头山和俯欧江城的吉祥山、五老山;城西有风姿绰的西秀山与“双峰圆耸”的平帽山;城北有“苍润如屏”的石屏山和穿云破雾的天枢山。这里不但“群山夹峙”,而且“诸溪汇流”。自西向东奔流的潕阳河穿城而过,将城区一分为二。潕阳河原名潕溪、潕水、镇阳江或镇南江,是历史上所称的“武陵五溪”之一。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林则徐第一次路过镇远时曾写道:镇远“府治依山为城,山隙处补以睥睨,望之着无城。然府前大石桥临镇阳江,江即潕溪,合西来诸水入沅。由此泛舟下水,可直达常德。”在潕阳河所流经的镇远城区及附近河段,就有白水溪、相见河、涌溪、芽溪、松溪、小田溪、东关溪(潕泉溪)、铁溪以及高过河(龙江河)等支流汇入潕阳河干流。于是形成了河谷交错,山水纵横的城镇风貌。

二、历史沿革

镇远地处大西南,在过去中央王朝往往可望而不可及,远古时代尤其如此。据史家考试,包括镇远在内的贵州,在殷商、西周时期属鬼方,战国时期为夜朗国。从秦代至元代的一千余年间,镇远始终湮没在西南夷中,但这里建置却较早,秦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置无阳县,属武陵郡。隋、唐置梓姜县,属清江群。宋高中元(公元年)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后改为镇远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公元年)攻置镇远州,隶湖广。永乐十二年(公元年)置镇远府隶贵州,清代沿袭明制。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年)置镇远道。年废道,县直属省。年起为镇远督察专号公署治所。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住地。年7月23日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年州府迁凯里,为镇远县迄今。

据史料记载,自秦伐夜郎之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一段长时期,远距离的民族大迁徙。原居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蛮夷”向南方向大迁徙,来到了包括镇远在内的“五溪”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就是当今镇远地区苗,仡佬等民族的先民。另据史证,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人中胳越一支也迁徙到这一地区定居,成为当今侗、水等族的先民。当初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困而经济十分落后。直到明清时期居住山区的苗、侗等族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历史上镇远地区经济与社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变革是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起步的。可以说元帝国大军开辟了进入镇远的道路,内地商贾扣开了潕水的大门。元至正二年(年),帝国大军率先开进镇远,驻军设立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更名军总管府。元末明初由于外来人口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镇远才几个特大型苗寨向军事城堡和商业集市转变。军队靠商贾得益,商业因军队发达。从明初开始,镇远便成为贵州东路通道上的重要口岸。到了清代,镇远工商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镇远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成为一个农、工、商和交通运输等都初具规模的黔东水陆重镇。到晚清,民国时期,镇远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驿含骡马列队,码头舟船云集,因之前人称为“西南一大都会”,这是名副其实的。辛亥革命后,这里一直是黔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镇远府,卫两城街区已大大拓展,城市上方凌空而过的湘黔复线等,公路网以及潕阳河航道形成了水陆并进的立体交通网。发电、酿酒、族游等繁荣昌盛地发展,使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正在形成。

三、古城格局与建筑特色

(1)古城格局

镇远古城水中流,舞阳河纵贯东西,将城区一分为二。明清时这里曾先后设置“镇远府”和“镇远卫”,因此称北岸为府城,南岸为卫城。一府、一卫、一江形成了一幅太极图像。两座大石拱桥像,两条纽带横架河上,联结两城。

镇远古城呈现明显的一河两街的格局,虽然水运发达形成的城市多为此格局,但镇远受到两边山体的影响,用地形态更趋于沿河发展的狭长格局。支弄巷道则与主路垂直,沿山势而上,形成半“鱼骨状”路网。

(2)街巷特点

沿舞阳河两岸1.3平方公里狭长区域内并列两条长街。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比。由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街道形成了以两条主街为主干,分别向北,向南沿深抬高的梳子状结构,成了山地地区,巷道深深的空间格局在山地上再由高低起伏的小道将深纵巷道连接起来,与逐层抬高的建筑一起构成了该地区的城镇风貌。

由于土地的制约,街道系统也存在着以下问题:1、主道路穿城而过,对城区影响较大;2、现状用地不利于城市商业区的成片展开,道路只能以线状发展;3、道路断面不合理,不利于通行与管线布置;4、道路功能混杂,对内、对外交通流以及交通商业流相渗,不利于交通组织的顺畅流动。

(3)传统建筑特色

镇远的民居建筑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即依山而建或临水而建。因此在建筑结构上处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潕阳河两岸滨水建筑,其在防水性、稳定性和坚固程度上均有特殊的需求。另外,作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建筑文化的结合体,镇远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上还呈现出其独特之处:(1)呈现出汉族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混合体现的建筑形态;(2)强调单开间的拼接组合,既有南北向的组合,又有东西向共享山墙式的拼接,两三间、四五间,拼接形式多样;(3)由此形成了小巧的屋顶,且随组合的不同产生高低前后变化;(4)临水建筑与水交界处,多为柱支撑,形成通透、轻盈的体量特点;(5)建筑色彩多为灰色、白色、原木色、砖墙色,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体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

建筑类型可分为:巷道串联的院落,沿河吊脚楼,现代建筑以及其他(注:其他指除去前三类以外的建筑类型,主要是木构建筑。)城镇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外砌石风火墙。大院旧时为富贵人家居所,四周以砖石围砌砖墙,石库台门,内设天井,前后两万。个别户则为四檐齐的走马楼。商业住宅临街,排门街面,内为住宅,两端高耸风火墙,有石阶通河。建筑时,要选择地基定向,一般以所向山形为主,沿潕阳河层层叠建,依山傍岩,依次升高,直抵山半。河傍建筑原本为吊脚楼,由于城镇建设已拆除重建,虽失去历史原真性,但仍保留着较好的历史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