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姓的汉语拼音为jǐng,威妥玛式为Ching。井姓在中文姓氏中占有一席之地,宋版《百家姓》中将其列为第27位。而到了年,井姓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位。据《尚友录》记载,虞国(今位于中国山西省平陆县东北)曾有一位大夫,他是姜子牙的后裔,被封于井邑,并赐号为井伯。这位井伯的后代子孙便以井为姓,也称为井氏。井姓在大陆和台湾的百家姓排名中均未跻身前一百。井姓源自姜姓。上古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姜太公因功高而被封在齐地(今山东一带)为王,从而建立了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齐国更是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前往虞国担任大夫,因功绩卓著,被虞国国君赐封于井地为伯,即井伯。井伯身为姜太公的后代,其部分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氏,井姓由此而来。值得一提的是,井伯的后代中有个叫井奚的,他后来迁居至秦国,并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即“举于市”的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后来改姓为百里,因此,井姓与百里姓实为同宗,皆源于姜姓。在古代,井姓的显贵家族多出自扶风。
、井姓源自姜姓,与炎帝后代有关,取自《周易》中的“井”卦,寓意“取之不尽”。这一说法在史籍《穆天子传》中得到了印证,使得井姓成为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2、另一种说法是,井姓源于姬姓,与周公第四子姬苴之后井利有关。姬姓族人普遍尊奉井利为得姓始祖,且与姜姓井氏分属不同的谱系。
此外,井姓还与官位有关。在西周时期,井令一职的后裔中,有人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形成了井田氏,后简化为单姓井氏或田氏。
3、姜太公的后代被封于井地,因功绩卓著而被赐封为井伯。这些井伯的后代中,有人以封地为姓氏,形成了井姓。值得注意的是,井姓与百里姓同宗,皆源于姜姓。
4、两周时期的井伯(或刑伯)官吏的后裔中,也有人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形成了井伯氏。后简化为单姓井氏或刑氏,这一支井氏的正确读音为xíng(ㄒㄧㄥˊ)。
5、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的后裔中,有人将“句井氏”省简为单姓井氏,这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部分姬姓井氏族人尊奉句井疆为得姓始祖。
6、最后,蒙古族和满族中也有井姓的存在。清中叶以后,蒙古族和满族的尔钦氏多改冠汉姓为井氏或景氏等。井利、井伯、井奚(即百里奚)、句井疆,这些历史人物都为井姓的繁衍与发展贡献了力量。井氏,这一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百七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零二位。尽管人口约二十三万四千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但他们却以京兆、南阳、扶风、滨州为郡望,彰显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井氏的主流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北虞国,其始祖井伯是姜尚的后代,曾担任北虞国的大夫,这意味着井氏的最早发祥地在今平陆一带。随着虞国的灭亡,井伯的子孙们纷纷外迁,其中一支迁往了今陕西兴平,另一支则迁至河南南阳,并在秦、汉时期发展成望族。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井氏子孙以河南南阳和陕西兴平为中心,广泛播迁于北方诸省,如山西、河北、山东、甘肃等,并逐渐南入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井氏南迁的趋势愈发明显,加之南宋时期的战乱,井氏子孙的播迁范围进一步扩大,江西、福建、广东、四川、重庆等地也都有了井氏的踪迹。
明朝初期,山西井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历经明朝一代,井氏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更加广泛,甚至台湾等南部省份也有井氏族人的入居。
清朝康、乾年间及其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贫民跟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其中也包括井氏族人。如今,井氏族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尤以辽宁、陕西两省为最多。今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承德市、邢台市威县、邯郸市大名县、德州市宁津县、保定市曲阳县、安国县、廊坊市固安县、文安县、张家口市康保县、唐山市滦县、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黄骅县、海兴农场,江苏省的南京市、连云港市赣榆县、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响水县、徐州市邳州市,河南省的郑州市中牟县、洛阳市伊川县、洛宁县、孟津县、栾川县、信阳市、漯河市舞阳市、商丘市、开封市、安阳市滑县、驻马店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泰安市东平县等地,均有井氏族人聚居。此外,井氏族人还广泛分布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宿州市灵璧县等地,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等地,湖南省株洲市,甘肃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四川省成都市等地,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等地。同时,井氏族人也分布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县等地,青海省西宁市,辽宁省沈阳市等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他姓氏的族人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