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要求,以一系列精准高效、扎实有力的举措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基础,继续深入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林下经济为新的突破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强化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建筑,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茶农在采摘茶叶
雷山县: 茶文旅融合延伸链条走新路 西江千户苗寨里的嘎歌古巷,因苗族古歌得名,如今又因贵州绿茶而焕然一新。 从西江沿河主街道拐进嘎歌古巷,一连串悬挂“贵州绿茶”品牌标识的门店映入眼帘,门店中展示的银球茶等产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此外,整条街中除了茶这一元素外,还穿插了蜡染、刺绣、银饰锻造、斗鸟、苗族古歌等非遗文化及手工技艺展示,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步行街。“看,这里还种有茶树呢!”细心的游客不经意间又发现了嘎歌古巷中的又一亮点--9棵来自雷公山的茶树在古巷扎了根。 “‘五一’期间,我们的门店每天营业额最高可达元,许多游客被贵州绿茶吸引而来,在品茗的过程中领略了当地茶文化和苗族文化。”雷山云尖公司董事长杨春艳说。 自去年9月底,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在雷山县召开以来,雷山县以西江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整合西江景区嘎歌古巷10个门店,按照“贵州绿茶”设计手册进行装修和氛围营造,精心打造茶文旅一条街。 雷山县委书记杨锦春说:“在嘎歌古巷新开发以茶为主题的旅游精品一条街,门店标识统一‘贵州绿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拓宽了我们茶产业的功能与范畴,也丰富了西江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做到了旅游搭台、茶叶唱戏,茶文旅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雷山县素有“苗疆圣地”之称和“茶乡”之誉。茶园均分布在雷公山区海拔至米之间最佳地带,造就了雷山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6.3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13.7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个村,全县茶农达1.8万户7.8万余人,人均达到1.5亩茶。 依托良好的茶区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雷山县着力在茶叶基地建设、产品加工、文化培育、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银球茶车间改造后,工厂变成了景点,注入了苗族文化元素,打造出园林式制茶园区,带动了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雷山毛克翕茶业公司董事长毛鹃说,身为非遗银球茶传承人,我为雷山银球茶代言。从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底,公司共接待游客及客商考察团共计1万余人次,年销量突破万元,今年前五月销售额已达万元。
开阳县马头村“稻田+”生态农业园
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村: 楼房养生猪科技赋能更高效 住楼房、智能环控、呼吸净化了的空气、水,吃着高温灭菌的饲料、过智能生活……一头头干净又健康的猪,享受着AI监控服务和智能环控的环境,这些都将在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村成为现实。 近日,记者来到岔米村,这是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地基已经打牢,楼房正在一点点向上“生长”。“未来,这里的楼房里每年将出栏40万头生猪。如何通过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方式去养猪?当然是用最少的地养最多的猪。大家面前这几栋楼建成投产后,里面可以养2万多头猪。”正邦集团兴义区域发展经理孙映嵩指着在建的工地介绍。 “楼房养猪不仅能够节约用地,更重要的是安全卫生,能够有效抵御非洲猪瘟等疫病,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强度。”省生猪产业专班副班长郭小江告诉记者。 在岔米村楼房养猪项目现场,楼房内每一层都安装有独立的智能化通风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在楼层之间传播。孙映嵩介绍:“全封闭式的分区管理,能够确保生猪与外来疫病完全隔离。正是有了这样严格防控的基础设计,楼房猪场才能经受住未来不同风险的考验。此外,猪的排泄物还能通过处理系统集中利用于周围的种植业,既环保节能又能变废为宝。” 据了解,目前,贵州已有10余处楼房养猪项目基地。在义龙新区雨樟镇20万头生猪产业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楼房猪场的生产、生活区都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每层楼之间生产管理严格区分,让生猪养殖更加安全健康。 “现代化养殖技术助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省生猪产业专班负责人唐隆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生猪生产持续增长。据介绍,一季度全省能繁母猪存栏.2万头,是近6年最高水平,为全省生猪基础产能提供了根本保障。接下来我省将从育种环节、饲料生产环节到屠宰加工环节、精深加工环节,积极引导,助推生猪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并将着力提升生猪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六化”水平,确保“十四五”时期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 致富领头雁带动乡亲奔富路 6月29日,记者来到麻山深处的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胡蜂养殖基地,只见一群群胡蜂飞进飞出,场内蜂棚排列井然。“天上飞的是钱,笼里卧的也是钱。我们现有多群胡蜂,总产值大约8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王小良这几天正加班加点将蜂群挂养在周围的山林中。 曾为深度贫困村的边王村,距离县城30公里。这里交通闭塞,村里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山高谷深、土地稀少更是制约着村种植业的发展。“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曾是边王村的真实写照。为了摆脱贫困,王小良16岁时就背上行囊外出,辗转于广州和佛山等地打工。 受益于近年来脱贫攻坚好政策,乡村的交通、环境、生活条件都好了,边王村过去到县城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 年夏天,王小良回到村里。硬化的进村路、连片的砖瓦房,还有建在半山腰的养鸡棚……“我做过调研,蜂蛹是两广和云贵地区群众餐桌上一道特别的菜肴,市场前景好,一窝胡峰可以收入多元。”王小良说,边王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为胡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王小良先到云南考察,然后又到兴义一家养蜂企业系统学习。随后在村里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胡蜂养殖示范基地。王小良的手机里,除了收藏有数十个各类胡蜂养殖专业网站,各地养殖户分享的经验贴更是数不胜数。 去年6月,王小良与边王村勤工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有57户贫困群众参与、分红。王小良负责村民培训和日常管理,参与村民、基地、合作社按约定分红。蜂群从原来的群增加到1万多群。 “我回乡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王小良说,他还要继续学好养殖技术并传授给村民,努力提高胡蜂的产量和质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打易镇党委副书记查方尖说,结合培育致富“领头雁”目标任务,边王村有了一支致富能人队伍共10余人,在村内带头发展林下土鸡、黄牛、胡蜂等特色产业,已带动村内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镇远县都坪镇李子喜获丰收,当地党员干部正在直播带货。(李安生摄)
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 借景区优势享生态发展红利 夏日,风光秀丽的赤水河又迎来了旅游的高峰季节。 一大早,在赤水市两河口镇的黎明村,几名村民换上工作服,逐个检查起橡皮艇和救生服的安全情况,随着早晨的阳光洒向河面,检票处已排起了长长的游客队伍。 “我们6月3日开始营业,天气好的时候前来漂流的游客络绎不绝,又刺激又好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赤水大瀑布景区位于黎明村境内,依托这一生态红利,年,村里在大瀑布上游开设起漂流项目,运营至今已成为景区爆红的“打卡地”。话音刚落,在时而湍急、时而平静的河面上,一艘艘橡皮艇已顺着河道“乘风破浪”,沿途竹林郁郁葱葱随风摇摆,游客的笑声响彻山谷。 在这个飞瀑跌水、十步一景的地方,黎明村也曾经历过“守着金山饿肚皮”的艰难日子。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回忆:“过去因为交通落后,村里发展困难重重,村民生产生活极为困难。”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数年来王廷科急切地想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桎梏,他号召村民将路打通,就地取材依靠野生竹子,大规模开荒种植竹子。 打通了交通瓶颈,黎明村借力赤水丹霞核心景区赤水大瀑布的优势,组织村民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发展产业,从漂流、游船、农家乐,到竹产业、生态鱼养殖和猕猴桃种植,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推动黎明村产业陆续发展起来,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拿上了可观的分红、当起了景区员工、成了富在深山的老板。 “旅游公司运营漂流项目产生的收益,涵盖了全村所有人。公司成立之初就是想让村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态发展的红利。”王廷科表示,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不仅每个村民都有不错的收入,黎明村的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截至年,该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已达万元。 生态产业的发展让黎明村走上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有保障”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在人均竹林14亩以上的黎明村,竹产业一年能带来万元收入;63户村民将景区沿线的0亩林地入股赤水大瀑布景区,每年可获景区门票收入分红80万元以上;年,村集体经济漂流项目收入突破万元,股东分红每股元;年,亩山地生态鱼养殖,实现年收入万元。
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致富能手王小良在胡蜂养殖棚内管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唐波摄
访谈 省委副秘书长李建: 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省乡村振兴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全力推动我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不断优化监测体系和程序,明确帮扶方式,确保“三类”监测对象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消除风险。紧盯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完善常态化排查机制,全面排查“3+1”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情况,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 高质量抓好协作帮扶。主动加强同广东省沟通对接,细化实化《“十四五”时期粤黔东西部协作协议》的工作措施、任务清单和具体项目,在产业、教育医疗、劳务、消费等协作方面下功夫,推动新一轮协作朝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继续抓好新老协作结对关系调整平稳过渡,做好中央定点帮扶、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衔接工作,形成各方合力参与支持我省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强化分类指导,建立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匹配的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补齐短板,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认真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高质量抓好职能转变和队伍建设。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指导市县两级做好乡村振兴机构调整工作,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及时了解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基层找问题、找办法、找典型,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水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梁圣邓钺洁 王维维 金忠秀
编辑李劼
编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