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贵州原生态自然风光,多样性民族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以及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正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
尧上民族文化村,也被称为“石阡仡佬第一村”,是贵州省内一个风景胜地。景色秀丽如画,历史遗迹丰富,高达90%的森林覆盖率以及显著的脱贫成果使其近年来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尧上民族文化村不仅得名于它的自然风景,还有它淳朴的民俗民风,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石阡说春”和“石阡木偶戏”就在当地非常盛行。曾经的尧上是烧制陶器的“窑上村”。多年前,江西邓姓族人迁居到这个仡佬族村寨之后,立起土窑烧制起盆、罐、瓮、坛等各类器物,尧上(窑上)这个名字由此传开。
随着烧窑技艺的失传,尧上村民主要依靠种几亩薄田、烧木炭和捉五步蛇、飞猫维持生计。
“年以前,尧上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贫困户,30岁以上的光棍五六十个,人均收入不足元。”村民左燕说,“每逢赶场天,村民起早贪黑地挑着上百斤的木炭走10多里山路到邻近的镇远县大地乡场上赶卖,斤木炭也就卖四五十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这里位置非常偏远,很难到达,属于中国特别偏僻的地方之一。左燕说,过去,住在城市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我就送你去尧上。”今天的情况已经变了,为了鼓励孩子,父母会说:“如果你努力学习,周末我带你去尧上玩。”
这是对尧上过去和现在的两句精准描述,也是尧上挖掘生态和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缩影。
特色小吃是尧上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以一种野生灌木叶和草木灰为原料制作的“神仙豆腐”。当地人认为这树叶是一种仙女叶,便有了这个小吃的名字。“神仙豆腐”是通过反复揉搓树叶,把产生的汁液加入草木灰中静待五分钟形成的绿色嫩豆花,然后拌入个人喜欢的调料(如辣椒水)就可以享用了。
为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石阡县委、县政府自年制定相关措施优先发展旅游业。采用“政府指导,部门联系,招商引资、群众参与”的原则,使尧上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大部分尧上村民经营着农家乐生意,将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效结合。尧上人的旅游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石迁县脱贫攻坚的典范。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党中央、国务院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重中之重”。
铜仁市位于武陵山区,也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现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使偏远山区人民享受到更好、更充实的生活。
铜仁市万山区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典范之一。该区在旺家花园等地持续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了占地约亩,总建筑面积约47.52万平方米,总投资20.3亿元的扶贫安置点。
年到年,为承接搬迁群众,旺家花园修建了16栋中高层电梯楼和46栋6层步梯楼,并逐步完善周边设施,修建学校、医院、便民服务中心等,为百姓带来生活便利。如今住满了来自思南、印江、石阡约户的人。现在走进旺家花园,能够看到老人散步,小孩嬉闹,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思南县小丰溪村搬迁到社区的潘雪琴说:“我丈夫死于重病,但我没法独自养活四个孩子。”年9月,她通过易地搬迁住到旺家社区,成为一名刺绣工人。“政府叫我搬到这里来。还给了我一份工作,让我可以边工作便照顾孩子上学。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
政府对该地生活设施加以改善,并贯彻落实“政企联动、就业保障、均衡教育、公共服务和基层党建”的原则,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卫生服务站、超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系列配套,确保所有民众都能顺利搬迁。
旺家花园还把一栋0平方米楼房打造成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成立旺家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面向新搬入贫困群众定向设岗就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方便他们照料自己的家庭。(记者李馨编译王瑾)
(原文见中国日报9月30日18、19联版英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