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我帮扶的贫困户不爱吃面条

“去哪里?昌华。”

“我去隔壁村买把面条。”“走路来回两小时呢,上我摩托,我带你。”在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坪镇石宝塘村开展帮扶工作时,每次到芭蕉坪,我经常遇见我的贫困户林昌华去隔壁的龙塘村买面条。我心头不禁嘀咕:这昌华是怎么了?没米煮饭吃吗?我叫杨杰,是镇远县羊坪镇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接到联系帮扶林昌华户扶贫任务是在年的夏天。  他一家两口单家独户坐落在石宝塘村芭蕉坪组的一座高山顶上。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时,石宝塘党支部书记陪着我一边爬山,一边气喘吁吁地介绍林昌华的家庭基本情况。

杨杰下村入户日常走访(吴静摄)

原来,30年前林昌华也曾住在山下的寨子里,自从生了一个女儿后,心病就患上了,一心想要生个男孩。当时,他听信了江湖算命先生的话:房子要住得高才能生儿子。正巧他哥哥也是生了一个女儿,于是两兄弟商量一起把房子搬到了山顶。然而,算命先生的谎言并未能满足林昌华的心愿,第二胎依然生了个女儿。后来,他哥哥经济条件好转,为了交通方便搬回了山下,剩他一家独住山顶。听完这个故事,我一脸无奈,哭笑不得。想要脱贫,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我心想,得找个机会跟他好好聊聊这事。从山脚到山顶,大约走了40分钟,我们汗流浃背喘着粗气来到他家。小木屋虽然简陋但也还算干净整洁,林昌华佝偻着身子、笑盈盈地招呼我们入坐。一阵寒暄了解之后得知,他的两个女儿已经远嫁他乡,如今只剩他和聋哑且智力障碍的老伴共同生活,平日里以面条为主食。我详细记录了他的家庭基本情况和现状,跟他聊了会家常,留下了联系方式结束了首次走访。回来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地方山青水秀的怎么就天天吃面条呢?过了几天,我实在憋得难受,特意带了些东西去他家,想跟他好好谈一谈。“昌华,你怎么这么喜欢吃面条啊,人都快变面条了,煮点饭吃不行吗?”“我也是没办法。”原来他和老伴一年种的稻谷不够吃,虽然有低保金可以买米吃,但由于山高路陡远,已50多岁的他身体又不怎么好,买米根本就扛不到家。所以隔几天就下山买把面条成了他的唯一选择。听他一席话,我俯身看了看山脚下,沉默了很久,也不知道跟他说些什么。走的时候递给他两百块钱,和他说就算买面条也一次多买几把吧。年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来了。我喜出望外地跑到他家给他宣传政策,动员他搬迁到集镇去住。“我不去,去了我吃什么?”刚听完政策他就面色凝重,态度坚定的拒绝了我。这很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城里开销那么大,仅靠一个月多元的低保,买菜、买米、水电等统统都得花钱。最重要的是年纪大、身体差没有务工就业的可能性,如果留在山上,还可以种点菜、种点田,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看着大好的政策却无法享受,我心里充满了无力感和无助感。站在他家院子里,眼光反复扫过脚下大山:修通这条路吗?这条连绵的山路少说也要投资上几百万吧,这能靠上什么扶贫项目?我想“搬回山下住”应该可行,于是,我开始动员他搬回山下住,但由于资金问题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扶贫政策不断推出。村里的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我也帮助林昌华申请了特惠贷入股分红项目,他的收入逐步提高。但长期吃面条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他的居住条件和出行问题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个疙瘩。  年秋,我再次和他协商搬迁的问题。他欣然同意搬回山下重建新房,申请得到危改资金1万元,加上羊坪镇人民政府资助1万元和解决水泥等部分材料后,建三间小平房应该没问题。说干就干,平地、下基、建房,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一起搭把手、帮个忙。历经四个多月,三间小平房建成了,房子就坐落在芭蕉坪通组公路旁。

杨杰与林昌华夫妻在新房前合影(吴静摄)

随着“组组通”等各项脱贫政策持续推进后,年初芭蕉坪已经通了农村客运车,每天都从他家门前驶过。  看着他的新房子,我笑着问:“你还要不要吃面条?”

“不吃了不吃了,煮饭吃,买肉吃。”林昌华抠着脑袋笑着说。

如今的林昌华,人变胖了,也比以前精神了许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伟整理

编辑刘娟利

见习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王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