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贵州教育及军事的策问

这篇策问一开始先点出兵马粮草是国家最为紧急的事务,然后开始就贵州为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贵州的地理位置偏僻,汉族、少数民族混杂,军队兵马方面,已经十不存一,粮草方面则因为耕地太少,一般都要依赖川湖地区。近来又因为要平复铜仁地区的叛乱,需要增加军队防御,需要资助军饷,但是即使边境安然,每一年的税收都还不足以支付开支,要是有一些突发事件,又该如何?

贵州军事的策问

在军事方面:马援平定交阯,采用“郡县治城”。他穿渠灌溉以利民,上奏汉越律十几件,申明旧制度来约束自己并且执行,诸葛亮南征,既擒孟获遂平四郡之后,对敌对者的俊杰孟获等收其为官,“属出其财资以肋军”,这样终亮之世羌不复反,他们制夷的方法,让夷对他们“慑之有威,怀之有恩,灼几明决为谋蕃固”,而贵州的是“持首鼠於诈谋,而无任事之勇,扇傭悍於习俗,而无图报之忠甚者,功以诡成而献,执非诛剿之获,贼以赂逸而迀,延利饷犒之费”这样的做法让他们没有办法做到“振制驭之威”。

其次,他指出贵州当前的情况:贵州的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自己的岗位上沉沦懒惰,国家任命的官员与当地人民也较为疏远“土职之在贵州者,既以骄惰而玩愒,而国之任土职也,复以羁縻而概宽之,孰肯恻然,悯边坻之受毒,而拯之耶?”这里的官员根本不愿意“奋然求古人之美政而修之”。

最后他提出建议:要注重郡守和县令的选择,要有严格的升降制度,对于功过最好要做到赏罚分明,选拔有才能的人,虽然他们资历稍浅,但如果他们有好的政策,长期使用并有成效,因当提报他们,让他们得到好的回报,这样他们就不会沉沦,会乐在其位。责罚没有节制、放纵自我的官员,让在位的官员更加明确朝廷的威信,在其位谋其职,为百姓着想的就奖赏,反之就加以惩罚,这样在位的官员就不骄傲懒惰,就敢于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军事的对策发展

对于此篇对策,同考试官教谕林某批曰:“学校负戌叠刑,今日第一意也,此篇议处无不可见之行者,经济之才也,录之。”考试官教谕陈某批曰:“就时论事,悉中贵馨。”考试官教谕陈某批曰:“待用之器哩,会自别。”从贵州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由于贵州的特殊地理因素,财政一直处于赤字,再加上建省较晚,贵州的军事方面,无论是兵力、粮草、饷银,一直都依靠四川、湖南的帮扶,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当川湖两地出现困难时,贵州的局势就更加的紧迫。

贵州要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这是统治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在乡试中提出这样的策问,希望能有考试提出良策以解困局。在《嘉靖四十年贵州乡试录》策问第五问便涉及到相关的问题。策问中这样说,问:兵食,经世急务。贵阳僻在遐陬,汉夷杂处,以兵,则诸卫戍籍十无一存,以食,则地鲜田赋仰给川湖。

比因铜平,增兵防御,至借官军额,派以资馈饷。即边境晏然,一岁之入尚不足支一岁之用,或事起不意,计将安出也?顷者容山土酋戕守备,寇施秉,窥镇远,闻我兵兴,则鼠窜兵散,则豕突。或谓宜合三省兵力捣其巢穴,或谓卫司兼制征调为难,川湖频年逋负不出,谓当割四府司四边卫以隶贵,不知果可行欤?诸生生长是邦,寿之预矣,幸悉心正议无让焉。

同时文中也提到近来容山(今贵州湄潭县)的土酋叛乱,杀掉了守备,进攻施秉(今贵州施秉县),威胁镇远(今贵州镇远县),但是当知道朝廷的军队强势,则“鼠窜兵散”、“豕突”。考官接着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谓宜合三省兵力捣其巢穴,或谓卫司兼制征调,为难川湖频年逋负不出,谓当割四府司四边卫以隶贵。”

并询问“不知果可行欤?”最后要求考生对此作出对策。此策问采用吴世登的对策为程文,他首先说古代圣贤都能“审事”以“济时”,但是有一些哲人提出的意见也多弊大于利,在现如今贵州的形式非常的槽糕,该如何解决?他用董仲叔的话“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今有人焉,体貌丰硕腹心无恙也,忽手足瘘痺惨然见乎?其色有得秦越人之方者,必裹粮以求之千金之家,或孽子不能供朝夕,犹执父券而啬於推分也可乎?夫谓手足之无预於身,谓孽子之无关於家,非智也。视其瘘痺而不冶,视其匮乏而不恤,非仁也。”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当遇到问题时必须从根本解决,若不从根本解决,那问题是会一直存在的,这就是非智非仁的表现。其次他描绘了贵州的具体情况,贵州的无平坦广阔的土地,赋税无出,人口也不兴旺“椎髻跣足无编户之氓,则生齿不繁也”。

军事防备条件

自明朝建国以来“徒诸省居民填实于贵”,给他们编户籍,虽然朝廷知道百姓还是怀念他们的家乡,但如果不这样做,贵州就无法达到一个省的军事防备条件。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逃兵,其中十有八九是册籍清勾的士兵,最终十无一二。官员反而认为这是“委琐之务”并不进行添补。同时自明朝建国以来,从其他省份转粮给贵州,“著为令甲”,后来的人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如果不这样做,贵州无法满足诸卫之饷。当时附近的湖南也出现因贫困逃亡的人,那么从其他省调兵、转粮,甚至在本省招募,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贵州即使边境安定,一年的税收不能够支撑一年的军饷,更何况现在还要“借官军之额,派给客兵之新增”,贵州虽然很贫穷,但还有盗贼出没,船车不通,不能通商,导致贵州更加贫穷。所以即使明知道现在有蛮夷叛乱,却也没有办法处理。关于四边卫的问题,有人说可以割四边卫(平溪,清浪,偏橋,镇远),因为拿镇远来看,镇远虽然与府同一地方,名义上府兼管,但实际未管,遇到叛乱要求发四卫兵来解救,光书信往来都要数月,这将会导致城堡被攻陷,百姓被屠杀,必劳朝廷派兵遣将,安定叛乱。又何况贵州省的乡试考生虽在贵,但名额却属于湖南,就导致“士籍削迹”连读书人都快没有了。

此策问采用李维祜的对策作为程文,对“六经”的地位予以推崇,认为“道在天地者,具在‘六经’”,又说“性之为道”,则“性”亦具在“六经”之中。然而,宋代以前“性学之日趋于晦也”,不过等到宋儒的出现,诸儒才相与讲明性学。

宋儒之学,本原经传而演绎成文,故宋儒的专著《正蒙》、《皇极经世》等书是根基于“六经”的,如《正蒙》发“六经”之所未发而不杂,《皇极经世》取“六经”功用而不泥于数。关于四府司的问题,有人说,四府司(播州、镇雄、烏蒙、烏撒)可割,因为这四府司本来就深处于贵州,乌撒与卫戎兵同一城也,虽然名义上兼管,但却不能完全掌控,常年累计下来,也是具有隐患。而且有些官员对于四府司的“为门庭之内,卧榻之侧,得之为有益,不然徒执彼疆”。

最终考生提出建议:版图不提倡更改,贵州目前虽然处于“困惫之余,多事之秋”,但是不可能总想着川湖的援助,这无异于“杯水救燎原之焰,剜肉医眼前之疮”。如果长期这样,必然会“塞西南之门户,以阻滇中之贡赋”,希望有见识的官员,能看到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源解决问题。对于此篇对策,同考试官教谕陈某批曰:“指摘贵州时事如在目中,而综理区画凿凿有见,当事者诚不以文字目之黔中赤,子会见祍光之安矣。”同考试官教谕陈某批曰:“割四府司,四边卫,隶之贵省,无谓其不可者,第未之行,尔是篇及,此俊杰之士也。

结语

通过上述三类策问及其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明代贵州建省晚,取得单独开科取士的资格也晚,但是就贵州乡试策问的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了国家的时事政务,更多的还是关于贵州的少数民族治理、教育改革、经济情况、军事兵备等诸多方面。说明贵州乡试考试官对于贵州的社会状况比较的了解,更希望能从士子的对策中找到治理贵州的良策。同时从考官对程文的选择及批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考官对于贵州士子的对策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贵州的士子往往是有感而发,对策也都针贬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性,特别是在一些针对贵州本土治理的问题上,他们更是满腔热血,为国家出谋划策,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出贵州考生超群的才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愿意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