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我的手脱贫跑步走我市静海区帮扶甘

北京治皮肤科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05-:00天津日报

陇东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饱经沧桑,述说着千百年来人类在这片土地讨生活的艰辛。这是一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交通闭塞,多少人想凭勤劳的双手逆天改命,却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了渺小的个体在强大的自然、社会环境面前的无力,一代又一代在贫困的樊篱中打转。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地处陇东,国务院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自年起,在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天津市委的强力推动下,静海区成为镇原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单位。

结对之初,镇原县下剩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13.8%。到年,下剩贫困人口户、人,贫困面持续下降至1.75%。

资金支持、产业帮扶、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消费扶贫……静海区全方位的帮扶,让当地人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有国家的好政策,千年脱贫梦,成真在今朝。

不甘心的老杨

──32年了,48岁的杨光耀依然忘不了这个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数字。

“家里交不起块钱的学费,不让我上高中了。我成绩不差。”说着话,他把脸别过去了,只一瞬间。

“家里兄弟五个,只能供一个上学。”杨光耀不是那个“幸运儿”,完成学业的哥哥现在是一名教师,在城里工作,而他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天壤之别”四个字背后,是几十年人生一个个小细节串起来的沉重锁链。这样无奈心酸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杨光耀的家乡──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乃至全国的贫困家庭不停上演。“被放弃的孩子”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幸运儿”背负着一家人的沉重希望,人生抉择常常身不由己。贫困剪断了他们梦想的翅膀,拴住了他们追寻自主人生的脚步。

“我们这地方不读书没希望。”为了让四个子女完成学业,摆脱贫困的宿命,老杨和妻子外出务工、回家搞养殖、种植,将其他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流转到家,两人种60多亩地,养了20多只山羊。

两个上大学、两个上高中,四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年就要6万元左右。夫妇俩再努力,依然有巨大的费用缺口。

老杨的孩子们比父辈幸运太多,受益于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两个上大学的孩子每人每年有元的无息助学贷款、两个上高中的孩子每人每年有元补助;村里还给家里盖了三间砖房、平整了院子、接上了电和自来水,祖祖辈辈住窑洞、每天花两个多小时去拎水过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老杨80多岁的老母亲如今每个季度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医疗检查,去年她心脏病住院,因为参加了新农合,费用%报销。

学费解决了,母亲的医疗费用压力也小了,但四个孩子每月总共多元的生活费,还是压得老杨夫妻俩直不起腰,一年辛苦劳作的收入嘴顶嘴。

贾山村甚至整个镇原县的种植业都是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种粮不能保证收入,为了及时交上学费,多少次,他不得不赔本卖羊。船迟偏遇打头风,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粮食、羊的销路都成了问题。老杨又一次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

手足无措之际,一个叫曲兆龙的人来敲门。“所有粮食比市场价高5%收购,车开到你家门口,装袋直接拉走。羊也收。”老杨不敢相信──不说收购价格高,就是不用自己拉上粮食走过自家到村口的盘山土路再拉到两公里以外的集中收粮点,就省了多少人力和油钱!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

做好事的是天津市静海区的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曲兆龙是公司的采购经理。“不仅是粮食,兔子每斤(克)市场价5.2元左右就能收,我们给6.3元。”曲兆龙说金仓公司“高价收购”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价格,让镇原的农民减少因疫情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带来的损失。

2月底,在静海区的推动下,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镇原县金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爱心扶贫超市,在镇原13个贫困村和10个乡镇设立了爱心收购站。

“当地产的黄花菜每斤(克)市场的收购价格是6至7元,咱们按照11元收购,农民每斤能增收5元,每个村每次收购0斤,这一个村就能增加2.5万元收入。”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光昭介绍,从年底镇原县扶贫农产品入驻金仓各大网上商城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了0余万元。

静海区通过金仓公司等平台进行消费扶贫,不但保证了镇原县农民的收入,而且坚定了他们走静海区帮忙找到的肉兔养殖等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卖掉粮食的老杨,准备扩建羊棚,多养几只,最好能加入天津静海的企业在这里创办的久鼎养殖合作社。“我也开始养兔子了,静海区还给补贴呢”。

幸运的乔乔

5岁的乔乔,无法想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父母造成的经济压力,也不会知道,如果没有静海伸出援手,也许她和弟弟都将成为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

乔乔的父亲秦立立,镇原县平泉镇秦铺村村民,家里原本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乔乔出生时,全家还住在低矮阴暗的土坯房里。她刚满月,父母就离家外出打工。“没办法,要挣钱养家啊。”

四处打工攒了钱后,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渴望父母陪伴的乔乔,秦立立和妻子决定留下来。

手里的钱盖了宽敞明亮的砖房,加上小儿子凡凡出生,干什么才能保证稳定收入、不返贫?

村里有人养肉兔脱贫致富,秦立立看在眼里,而养兔子,静海区给帮扶资金,他喜在心头。拿到各方面补助2万多元后,他建起了兔舍,养了只种兔。“一个月,小兔子能成活0只左右,每次能卖出出栏数的一半就能回本,剩下就是赚的。”

秦立立的选择正是静海区为镇原县选择的产业扶贫突破口──肉兔养殖。

这可不是拍脑门就决定的事。静海负责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干部,走遍镇原县19个乡镇、21个村,与余名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逐一座谈、深度调研后发现,镇原县土地资源广、饲草多,牛羊繁育出栏需要五六个月,而肉兔只需60天,且产仔率高、投资小、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做好了,镇原县就能自主“造血”,从脱贫走向致富。怎么做?静海的干部操碎了心。

“废弃的村委会改建成兔舍,一下子就省了10多万元。”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行政村村委会副主任白继文,特别感谢今年3月初静海区干部实地考察后支的招。

静海区支持该村的肉兔养殖资金计划是20万元,提供只种兔。新建兔舍就要花去2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给养殖户的帮扶补贴就没着落了。为难之际,静海区干部提出整修因漏水被废弃的村委会旧址,改造成兔舍。“才花了10来万元。”白继文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集体的合作社,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每年可参与分红,养兔场还能提供3个就业岗位给未脱贫村民。

从去年夏天才开始养兔的秦立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每个月纯收入过万元,比以前打工挣得多,时间也自由,还能守在父母身边。”

不料年初开始的疫情兜头泼来一盆冷水。肉兔的市场价从去年每克10元左右的均价,最低时跌到5元以下。很多肉兔养殖户选择了退出──每克卖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本想借着去年的好势头扩大养殖规模的秦立立,不但不敢再投资,每日的投入能不能收回都成了疑问。好日子还能继续吗?

艰难时刻,同村的养兔大户秦志坤接到一个陌生男人的来电。“他说能上门收兔子,而且6.3元一斤(克),比市场价高了近1元钱。”秦志坤一听乐了,以前他要自己想办法把兔子运到销售商指定的地点,到了之后,销售商常常以各种理由压低原定的收购价。现在上门收购,还比市场价高,是真的吗?

来电的人叫成伟,金仓公司在镇原县分公司的负责人。一听说对方是静海区企业,秦志坤不再犹豫。

成伟不但收秦志坤的兔子,还让他建了个群。平泉镇十里八乡的肉兔养殖户成了群友,每天在这个人的大群里上报肉兔出售数量,再由秦志坤转给成伟,后者定下时间到村里收购。

仅在3月底,就有金仓公司收购的5万只肉兔运抵静海,登录金仓网上商城。

为了彻底解除肉兔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静海区扶贫干部今年放大招──推动静海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原县孟坝镇投资建设甘肃新静原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加工项目,6月将竣工投产,届时镇原县的肉兔养殖将实现全产业链打通,养殖户的兔子不再愁销路。

“我们就是做别人没有的项目。庆阳市没有肉牛、肉羊的屠宰场。”物宗园公司总经理夏慈举说,建“新静原”,原本因为物宗园等几家静海区内企业,与镇原县近2.8万名贫困群众捆绑,创立镇原县久鼎联合社,在19个乡镇全部建立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兴建黑山羊保种繁育新项目,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畜牧养殖、屠宰上下游产业链。

“受疫情影响,肉兔销路成了问题。静海区的扶贫干部就动员我在项目原计划基础上,再建一个肉兔屠宰加工车间。1小时能屠宰只,不但可以冷藏保鲜,还能加工成酱货。”

“‘新静原’项目将从农户的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取消中间环节,提高农户收入。还能提供个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将录用未脱贫人员。”孟坝镇党委书记黄步杰兴奋地说。

虽然现今的收购价没有去年高,但是养兔依然能挣钱,还有“新静原”即将投产的利好。秦立立说,过一阵子,还会考虑扩建兔场。

乔乔也不会再回到过去──眼巴巴等父母从外地回家的留守儿童生活。

“因祸得福”的张姐

2月,镇原县的张新玲因为疫情而一筹莫展──原在北京务工,一时回不去,家里就指望着她和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往往是一人务工全家脱贫。镇原县许多人家都是靠青壮年在外务工搬出窑洞,住上通水通电的砖房。不出去,就没有收入,很多镇原县人像张新玲一样心焦。

千里之外,静海区复工复产,企业却面临用工荒。区内龙头企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缺口多达人。

一个用工荒,一个务工难,又是对口帮扶地区,需求对得上──从镇原县招工到静海区来!

如果说以往静海区每年到镇原县各乡镇招工,当地有些人觉得是锦上添花,这一次绝对是雪中送炭。为保证健康安全,两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包车、门对门服务: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

进了厂门,张新玲夫妇受到区别对待──像他们这样夫妻双双在爱玛务工的,共有27对,都住进了一家一门的单间儿,屋里家具生活用品齐备,还有独立卫生间。到了食堂,吃的都是镇原人喜欢的面食。走进车间,有老师傅带着干,没过多久,还让他们这些镇原县来的工人组成了一条“镇原生产线”。管吃管住,月平均工资元以上,每年还有15天带薪休假,被疫情阻断外出务工路的张新玲和老乡们收获意外之喜。

“在北京打工要自己租房子,挺贵的。来天津打工第一个月,我们就寄给家里00元。这么多年,头回寄这么多钱。”张新玲特别知足。

截至4月26日,静海区多家企业共吸收镇原县名务工人员(建档立卡人员名)来津就业,目前务工人员稳定在人(建档立卡人员人)。

接收镇原县务工人员的静海区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儿。镇原县工人到达一个月后,爱玛公司的产能从一天多辆电动车,提升到每日0多辆。

劳务协作在镇原县当地也有条不紊地开展。

“这个工厂特别正规,每天上班8小时,光实习期就能拿到多块钱,还有加班费,我真是没想到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说话的是在镇原深呼吸口罩厂“扶贫车间”工作的李星。实习期的工资,与过去她和丈夫两人月收入总和不相上下。作为建档立卡人员,她得到了到深呼吸公司“扶贫车间”就业的优先权。

深呼吸口罩厂是物宗园公司针对复工复产需要,在镇原县投资万元建设的产业项目,填补了当地空白。作为助力脱贫的产业项目,深呼吸口罩厂不忘带贫责任,除了特殊管理岗位外,优先录用建档立卡人员。

物宗园公司的“津企陇上行”签约项目:天津海牧康畜牧项目、久鼎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黑山羊保种繁育项目和天欣堂中药项目,以及新静原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加工项目,都已经或即将为镇原县解决几百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帮助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名转移其他地区就业。

主动上门的“店小二”

“包销吗?”4月27日,镇原县三岔镇大塬村贫困户贾平义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曹建明送到家的一袋葵花籽种子,劈头就问。

“不包销种个啥嘞!”贾平义的妻子在一旁附和。

“包销!包销!”曹建明赶紧告诉他们,这是静海区王口镇的炒货企业提供的种子,先在村里试种40亩,收获时企业全部回购,效果好再大面积推广种植。

“好好,包销好。我还有5亩地,正好种上。”57岁的贾平义知道天津市静海区推广的准没错儿。

试种葵花籽,是静海区扶贫干部在大塬村入户走访调研发现的“新大陆”。“静海区的干部发现我们村里有人种葵花籽,当时就鼓励一起来的王口镇炒货企业提供种子试栽种。”曹建明说。王口镇是三北地区的炒货集散地,具备原料精加工和粗加工能力,如果能够加上稳定的种植基地,原料供应将得到保证,打通全产业链。

为了找到适合镇原县的产业发展方向,静海区的干部在起步阶段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全县推广的肉兔养殖、万寿菊种植给补贴,找养殖场地,养牛养羊的给扩建牲口棚,因地制宜给各贫困村找特色产业;养、种期间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培训,收获时节经销商找上门。

大塬村在这些“关爱”之外,还收到静海区的另一件礼物──挖药机。

经过考察,扶贫企业发现大塬村适宜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药材。自年开始,两年多以来村里共拿出2亩土地种植柴胡,由依托天士力公司建立的天欣堂医药公司收购。今年,第一批种植的0亩柴胡将迎来收获季。一亩地预计收益是1元,远高于种小麦的元,0亩就能增收万元。村干部憧憬增收脱贫之际,一个大问题横亘在现实与希望之间──如何收柴胡?

人工收柴胡是高强度体力劳动,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收2分地的。它根系长,人工收很容易挖断,断了的价值就低,而且现在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的老弱村民收得更慢。

3月初,借静海区扶贫干部调研之际,村干部们提出买台挖药机的需求,扶贫干部当场拍板,静海区出资15万元为村里添家当。

挖药机一天能收五六亩地,又不会挖断根,还可以提供一个每天收入50元左右的操作工岗位。

听说有挖药机,贾平义也高兴得不得了。他从库房里拿出一小把丹参,反复念叨:“这是好东西,好东西。去年我就栽了三行,卖得就剩这些了。今年要种六七亩。”

手中这一小把没卖出去,就是挖断了,品相不好。如果有了挖药机,收获的丹参品质更好,家里的收入又能上个台阶。

曹建明和村民们,就等着6月挖药机到位,挖出“金元宝”,摘掉戴了多少代的贫困帽子。

静海区的扶贫干部都是热心肠,无论项目是否与天津帮扶产业有关,都拿出十二分的劲头为镇原县企业排忧解难。

五一劳动节,镇原县的甘肃绿硕园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曹朝华就收到大惊喜──和国内知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企业海吉星成功“接头”。

“这是真的吗?”她一连问了静海区在镇原的帮扶干部、来自静海区商务局的孟建斌好几遍。“海吉星那么大的公司,我们想都不敢想。”况且,这一次还是孟建斌带着海吉星采购经理的电话“主动送上门”。

“庆阳产苹果,疫情发生后,对销路影响很大。我们就想着给他们打开新渠道。”孟建斌肩负重任,在镇原县学习交流只有一个月时间,要完成全年2万元的消费扶贫任务。“一天恨不能当两天使。”来了15天,镇原县19个乡镇,他跑了17个,时刻盘算着如何打通镇原县商品销售的难点、堵点。

“我们的苹果本来40%外销到两个国家,因为疫情外销受影响很大,刚刚恢复了对其中一国的出口。很多苹果都积压在冷库中。”

苹果卖不出去,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的农户收益会受影响,公司经营不好,到了收获季,还能否像往年最多时为贫困村民提供个就业岗位,也是未知数。

看着冷库里又红又大的苹果,孟建斌觉得品相可以,当场就拨通了海吉星采购经理郭先生的电话,对方一听情况,立马表示将联系平台上几个大的苹果经销商。

与郭先生互留电话后,曹朝华还是觉得很“魔幻”。又问了一遍:“这是真的吗?”

“放心吧,真的!”孟建斌给她吃了定心丸。

他希望镇原县的产品不只卖到静海区、卖到天津市,还要销往全国。“我们要给镇原县的产品找到稳定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先脱贫再致富。”

静海区所有帮扶的干部,都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镇原县走上自我造血奔小康的道路。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全国尚未脱贫的52个县之一,镇原县还有13个贫困村未摘帽。时不我待,今年以来静海区在资金、产业、人才、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方面加大支援力度,特别是对13个贫困村已拨付帮扶资金.8万元,其中对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方山乡贾山村援助资金共90万元,将这13个村中未享受兜底政策的贫困户和监测户共计52户,纳入今年结对认亲范畴……

“到今年底,贾山村实现脱贫没问题。”4月25日,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对静海区党政代表团郑重承诺。

记者手记

这不是我第一次采访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却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以前自己对脱贫攻坚理解的肤浅。陇东10日,我走过十几个乡村的黄土地。最初几天,像曾经在西藏、新疆采访时一样,听当地人讲在天津市的帮扶下,如何为脱贫努力,日子越过越好;感叹帮扶干部的不易,赞叹农民生活、乡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直到4月29日,坐在杨光耀家干净整洁的窑洞内,还在听这个勤劳的西北汉子讲述当年因贫困,全家只能供一个哥哥读书,他无法继续学业的遗憾。而现在夫妻二人种60多亩地、养羊养兔、种果树,囿于自然、社会环境,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幸亏有国家扶贫政策,才能让四个孩子不中断学业。

我忽然想起《新结婚时代》中的男主角: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他和哥哥成绩不相上下。“作弊”获得上大学机会后,他是京城IT公司高管,哥哥是四处漂泊的农民工,但是他一直因自己当年的卑劣痛苦万分,进而影响了他一系列的生活抉择,一度失去爱情、家人。

贫困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沉重无比,单凭个体努力,无法实现真正脱贫,只有在国家好政策的引领下,个人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采访对象的哭泣,将这份沉重传导到我心里。对方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好青年,接受静海区劳务协作帮扶,收入大为增加,但是TA不愿意在报道中出现真实姓名、单位甚至区域,因为不想被同事们怜悯,不想被认为是施舍的对象。我理解,于是中止了采访。说着说着,电话另一头的TA哭了。我不知道因贫困TA的人生受到过怎样的打击,但我知道贫困曾让TA伤自尊。当晚我夜不能寐,TA的哭声在我脑海里盘旋。夜半更深之际,我深刻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让每个人有获得感,活得有尊严。(记者耿堃)

责任编辑:李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