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来时,赏黔山如烟之镇远古镇

黔东南州这个地方在战国时期是西南少数民族夜郎国的地盘,这个夜郎国地盘非常大,滇黔都是他的,还包括川南和湘西。因此有“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这是《史记》所述夜郎自大的由来。后来,这个夜郎国被大汉所灭。

到了元代,滇黔地区是梁王管辖的地盘,这个梁王当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后代。元末时,有红巾军起义,朱元璋随之暴起,建立大明。朱元璋早期主要是在内地作战,把元顺帝驱赶到漠北,这是洪武元年(年)的事。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发动了收复西南的南征,要解决元朝最后一块飞地的问题,干掉那个梁王。黔东南一带正是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三十万明军征滇的东路军所过之路。洪武十五年,明军胜利,梁王把王妃赶入滇池后自己也找了条路去了。平定云南胜利后,傅友德率大军班师回朝,留下大将沐英率一部留守。其后,沐英平定了若干次土司叛乱,稳定了云南局势。为了保证西南稳定,朱元璋就把沐英一直留在云南驻军。到了洪武十九年,沐英认为平时无战,军人无以为食,且思乡不止。因此便向朝廷申请让军队屯田开耕,并接江南家眷及部分无地农民入滇黔。朝廷批准了沐英的申请,命令守军每六十里设一堡垒,开展屯田自给,并从江南迁入人口。这就是明初西南屯边移民。沐英后代一直驻守云南,直到明朝倒闭。

这些屯田堡垒大部分都是在更靠近云南那边,镇远县这个地方已经是在屯边范围的边界,而又在进入滇黔的入口要道,基本上看不到军事要塞的痕迹。镇远做为屯堡之外的邻近地区,也有一些移民进入,而且是在贵州大山里,古代的风貌还得以保存。

镇远现在是黔东南的一个县,过去的镇远有一座府城和一座卫城,府城修葺后现在开辟为古镇旅游区。新的县城和府城隔着一条河修建,新建了党政工团妇等机关。除了办公器材,当然还要有娱乐设施,看看这座镇远剧场,除了上演乌尔瓦拉和吱吱扭扭、咿咿呀呀各色官民戏剧之外,肯定也是县级两会的会场。这座剧场建筑的正立面采用了徽式建筑的侧墙元素,就是那个仿马头墙。这有点让我莫名其妙,为什么把马头墙元素用到正立面上?

剧场前面就是本县核心街道,也就是镇远长安街。中国北方皇族颇多,城市规划也比较有一定之规,通常都是在城中心有一座楼,这座楼下东南西北四条大道通往城墙上的四座城门。这种城市布局在北方现存的古城中还可以看见,最典型的就是西安城。而在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的城里通常只有一条大道,或东西、或南北。因此,到现在,南方县城里一般也是只有一条大街,其它都是旁门左道。镇远县城里的这条大街到了大剧场这里就到头了,马路就开始拐弯。拐过弯去就是通往古城的阳关路,路上要走过一座石桥。桥边可以看见正确使用古徽式建筑元素的新楼。

大路边这么一座炎帝宫,而不是少数民族图腾柱,说明这里是内地汉人的居住地。当年平定云南时,傅友德和沐英率领的三十万明军是朱元璋打下天下的主力部队。傅友德和沐英虽然和朱元璋不是同村乡亲,却也是徽人,当然驻扎下来屯田之后就会把老家的文化带过来。另外,安徽自古贫困,地少人多,十年九灾,常有灾民四处逃难。朱元璋借屯边移民就把大量的徽民迁移到滇黔,在这里开荒种地,脱离困难的徽地。因此,在黔地至今看见的大部分老宅和新建都可以看到丰富的徽式建筑元素和风格。而且这些移民也会把老家堂屋里的佛龛、神位等等一起带来这里,所以才会有这座炎帝宫。

站在大桥上看看两边,右岸、也就是南岸是新城,左岸是修葺后的老城,所以两岸新旧差不多。山上有黑云压顶。

再看看桥的另一边,这回两岸都是新房子了,因为桥头就是老城的边界。

这条河叫做舞阳河,它发源在贵州中部,下游进入阮江,然后流进洞庭湖。很清楚,这是属于长江水系的一条河。既然它可以通到洞庭湖,那基本上就是通往全国各地了,所以这里是进入贵州的水上要道。

在桥上也可以看见当地人早间的活动,包括老头上台阶和老太太洗拖把。

过了桥要先看一下古镇的大门,就是“石屏巨镇”石牌楼。“石屏”说的是舞阳河左岸的石屏山。

牌楼内柱上是一副老联,清光绪年间镇远知府汪炳璈所题,“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唐虞新景运七旬千羽舞阶来”。这里面说的秦汉古雄藩说的是最早有秦昭王在此设县,秦昭王就是秦始皇的爸的爸的爸。汪炳璈舞阶来镇远上任知府的时候已经有六十八岁,所以后句有“七旬千羽”。外柱上的那副楹联是新的。

古镇上还是保留了过去的石板路。

古镇中有一座河边码头,叫做“禹门”码头,居然有一座非常夸张的石牌坊。

这座牌坊还是四柱,不过是冲天柱;上面当然就只能有三楼了。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牌坊,柱顶上坐着吼天兽,柱身上刻满了龙云,而且还有罕见的“下山狮”充当伪抱柱石。额枋上写着“禹门”,两边侧枋上是《神童诗》中的一句“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神童诗》相传是宋代神童汪洙所作,其实现在见到的是后人不断扩大化以后的样子。这是古时候小学生学诗的五言长诗,里面还有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另有好事者把陈胜名句塞也进去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四大得意时也在这首诗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码头上弄这么一座劝进牌坊倒是挺应景的,真好象坐船的都是从皇城得意回来的登第者似的。

这座禹门码头后面有一座很老的房子,是一座楼,下面的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二层带檐廊的一座楼。可是那个屋顶可是很奇妙。上面是正规的徽式马头墙,下半部分却是清代单檐歇山顶,还有砖砌的假山花,山花上却弄出来一个圆窗。这是禹门码头的一部分,就因为这座楼,整个禹门码头荣幸地被县里当文物给保护了。

古镇上当然要有老胡同,在这里不叫“胡同”,也不叫“里弄”,而是叫“巷子”。下面这个就是古镇古巷之一,叫做“四方井巷”。北京老胡同里有一个“拐弯抹角”,而镇远的这个巷子叫做“歪门斜道”。

你可以看见这巷子的牌楼大门并不是正对着后面的巷子,而是歪着的。斜道是说这个巷子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曲里拐弯,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就悄悄地顺着斜道往巷子里面走,想看个究竟。这里有一座常规的随墙垂花门,可是上面却做了一个很大的翘角屋顶。垂花门哪里撑得起这么大的屋顶,没办法,建筑师只好在屋顶下面加了撑檐柱,弄得这个院门真够那个的。

你再看人家银楼的这座垂花门,这才是营造法式规定的样子呐,可是有在楼房造垂花门的吗?

往前走了几步,一扭头,嗨!这最隐秘的暗处藏着一家武馆。武馆的门口有一大摞青石板,不用说,这一定是演练“胸口碎大石”大法的道具。

这里有一座古宅,实木纯天然的。虽然屋檐下有电表和刀闸,但还是要挂上马灯,以防合闸的时候摸到电门直喊“艾玛”。

终于看见了巷子口牌楼上说的“四方井”。井台上的神龛里供着井神,香炉里有香没火。后面还有饮料,一边是半瓶过期的矿泉水,另一边是永不过期的山洞窖藏。井神是谁?据传说是《柳毅传书》故事里的柳毅。按照《白虎通·五祀》里所言,给井神的祭品应该是“井以豕”,那就是应该摆猪头呀。这里没有猪头,那也没关系;但无论如何不应该有酒,柳毅喝了酒还如何下得了洞庭龙宫?那是属于酒驾呀!

再往深处一看,还是曲里拐弯,不知道巷子深深、深几许?算了,我们走回头路吧。出来的时候惊见一家客栈,有客栈倒是不惊人,这个可以有。惊人的是架着卫星天线的那扇窗户,这是客房的窗户吗?有这样窗户的客房大概只能住老头儿,无走漏艳照之虞,可是老头儿就不艳吗?

突然看见路边有“礼门”、“义路”两座门,仔细一看,原来这里是文庙遗址。就剩这正面的门了,内部都被拆了盖房了,大门还被砌了一堵墙封上了,那个位置过去肯定是一座棂星门。

本古镇的博物馆,很有风格。

进去一看,这不像是老宅,倒像是谁家的祠堂。这是民间祠堂的格局,檐下没有斗拱结构,而是封椽板都给封上防雨。我迈过门槛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门槛很宽,门扇的轴是直接插在门槛的洞里的,既没有门枕木,也没有户枢。再抬头一看,上面不是连槛门簪结构,而是像下面一样宽大的上槛。这南方徽派的门结构可是和北方完全不同呀。

前院里面走一圈,看见一面放倒的石碑,这是民国间贺新县长上任的溜须拍马碑,应该是捡来的。

这里还有一座“邹公祠”文物保护碑。查了一下,镇远的邹公叫邹泗钟,是清光绪年间镇压贵州苗民暴动的清军将领,死于苗民之手。他死后,朝廷敕赐在这里给他建了祠堂,并封他为公。

看看它内院的天井。

这个是真的天井,中间真有一口井。

从里面往外看。

古镇街上当然要有小店,出卖本地和周边特产。看看这里的苗族服装和银饰,很漂亮。

古街向东走到头,便见一桥,桥上有一亭。

桥上的亭子相当漂亮,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门柱上的楹联还是那个汪炳璈所题: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横批是“河山柱石”。这里说的“缅人骑像过桥来”是指嘉庆二十四年(年)缅甸遣使进贡路经此地。据记载,此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庄家是当时的镇远土司田大雅。后来由于改土归流把田大雅撤掉而建设下马,万历年间重启建设,至崇祯元年(年)完工。这座桥在河道里的基础是在很厚的淤泥上,因此桥基采用了和赵州桥一样的方式,就是在淤泥中铺设若干层青石板,所以这么多年沉降不大。但是它经常被洪水冲垮,然后又重修,直到清康熙年间一次重修后正好赶上康熙生日,这座桥就被称作了“祝圣桥”,和圣诞节没关系。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雍正元年(年),至今仍完好。

站在桥上向河里望去。看见那座桥了吗?也是拱桥,但是有敞肩,因此不怕洪水。其实那是为了减轻桥的自重。

走过桥去我们就看见山坡上的一片寺庙建筑,大牌子上写着“中元禅院”,小碑上写着“青龙洞”,还是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张三丰曾在这里修炼多年,他是道教武当派的创始人,还设计了太极拳各种套路。既然这里叫作青龙洞,而且正在古镇的最东头,那是不是镇西头还有一座白虎洞呢?

可是,张三丰修炼的场地为什么叫禅院?而且一进去就是大雄宝殿?

观音洞里还供着千手观音像。

当年张三丰修炼的山洞里面,现在也是供着佛像。

观音洞出来,在山崖边上肯定要建一座望江亭。

这座望江亭的藻井可是很少见,这是一朵莲花,中间雕刻了凤凰,圆心的位置还有一个伪装得很好的火灾报警探头。这也是佛教元素呀,当然那个火灾报警器不算,菩萨不怕火,凤凰也不怕。

顺坡上的台阶爬上去,这里有一座文公祠,这肯定是纪念文天祥了。这座中元禅院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却有纪念宋代爱国英雄的祠堂,肯定是后人建的,但是借用的什么事由呢?

在这里可以观赏这些建筑,万寿宫高大的封火墙。

屋脊上的脊刹,砖雕神龛、花瓣和宝瓶,相当精美。

看看这座小殿,和恒山悬空寺殊途同归吧?

它也是佛殿?看看内部,徽派寺庙风格。这里供的不是佛,而是孔子像,就是文庙呗。

再走过去就是著名的紫阳书院,紫阳是朱熹的号,紫阳书院有点朱熹祠堂的意思,用以宣扬程朱理学。据说王阳明曾经在这里讲学,他下课走了以后,历代的学生们就还来这里背诵王阳明的理论。这是一座借着山势建起来的三层楼阁,是这一片建筑中最气派的。

林则徐去虎门上任曾经路过镇远,在这块山石上找人刻了俩字。

看看这座观音殿里的三尊观音像,两边的观音是站在莲花座上,右手的观音右手持念珠;左手的观音左手持净瓶。注意看中间的观音像,右手持与愿印,左手持期克印,这是接引佛常见的手印,接引佛就是阿弥陀佛,通常阿弥陀佛身边一边是观音菩萨,另一边是大势至菩萨,他们称做西方三圣。像下面这样三尊观音像并列的很少见。还有一条,再细看,中间这尊观音像是男相。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观音的形象就是男身,后来逐渐演变成观音菩萨就成了女相了。现在中国的男观音像已经非常少见,像青龙洞这样三尊观音并列,而且其中一尊是男相的,绝无仅有。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西方三圣,在西方三圣中的观音应该是在阿弥陀佛的右手,这里持净瓶的菩萨肯定是观音,却是在佛的左手。而且,中间那尊如果是佛,无论如何不应该是这个形象。

这里还有一座殿,其实应该叫堂,里面讲的是当年的知府汪炳璈和镇远籍云贵总督之间一段有关捐资助学的故事。

看看这里的木雕、建筑,很漂亮。而且是刚刚油漆过的。

院墙上还有本镇儿童绘画。

神洞,凡人莫入,入者后果自负。

洞中最高处,老君殿,道家拜祖的地方。里面是三清像,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些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代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道教里,三清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宇宙诞生前便存在。所以说太上老君生年无始,为万物之先,无师无上,自然而然。有说老子李耳是太上老君,其实应该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过去说洞里乾坤大,还真是,走一圈下来看见了释迦牟尼像,还有他的弟子观音像。也看见了孔子像,还有他的晚辈朱子的学院;还看见了三清天尊的像。张三丰在这里一修炼,把儒释道三家的法王都引来了。你别说,这些年见过一些儒释道三教兼修的场子,还真是没有这座青龙洞大。青龙洞依山傍水,仙气易聚不易散,三教弟子们肯定是趋之若鹜。数了一下,这里还缺了二个洋教,看来洋人还是不了中华仙山情啊。既然此山恁仙,三教弟子们就找洞挖洞,拆树盖楼。每个山崖和每个山洞都被搭上了楼台亭阁,美是美矣,玄亦玄乎,香客练家若不上蹿下跳便无法把手中的高香敬献出去。在这里行走就像在山西悬空寺,每时每刻要看好逃命的路,以便琼楼崩塌时奔之。

站在青龙洞最高处观望镇远之貌。环视,见舞阳河流来流去,楼宇层叠铺陈,游人行走如蚁。

有话说男儿当自强,如要依靠别人就会靠树树倒、靠人人跑。你看下面山崖上这座三角亭,它把靠着的那棵树倒是没有靠倒,却给靠秃了少年头。

顺着下面屋顶坡面看过去,

河对面好像是一个空场。那个地方过去也是来钱的地方,由水路入黔,必定沿舞阳河经过镇远。历代朝廷便在这里设了关口,收税抽头,其乐大焉。

贵州当地人说老天爷特别心疼贵州人,黔地虽雨多,却都是下在夜里。我们这次不仅昼游了镇远古镇,还领略了一把镇远夜雨。

夜初,并无雨,行商已杳,却是坐贾灯火市。

俄顷,雨来,贾也渐暗。

灯楼大发,行客稀影,雨中生意不好做。

寒江夜雨声潺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风徐徐,洗尽碧阶今夜雨。灯火阑珊处,不见断魂人。

古镇一日,未空游。

(修订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