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九月的稻田,是乡村最美的田园诗。9月21日,笔者来到三穗县长吉镇司前村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一阵阵稻香扑鼻而来,成片成片的稻谷仿佛一条金绸缎,艳阳下的谷粒金黄饱满。“岑巩的稻种真是好!今年在三穗、锦屏等地种了7个点多亩,亩产量达公斤,产值超过百万元,又是大丰收……”望着沉甸甸的稻谷,三穗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通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村民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4月6日摄)。连日来,笔者到过的凯里、剑河、三穗、镇远、天柱、锦屏等县市乡村发现,来自岑巩的杂交水稻种子让农民心里开了花。岑巩何以做到?笔者再次到岑巩县继续蹲点调研,看看该县如何以“一粒稻种”撬动地方产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岑巩古称思州,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百亩以上坝区个,千亩以上坝区18个,具备得天独厚的水稻制种禀赋和条件。从47年前的规模亩发展到年全县实现制种规模3.55万亩、产量万公斤的“双突破”,水稻制种产业覆盖全县1.2万余户农户,成功跻身全国水稻制种产业第一梯队。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始于年,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培养出余名制种农民技术员,当地百姓习惯称他们为“农民科学家”“土专家”,注溪镇周坪村的杨代军就是其中之一。见到杨代军,他正在驾着犁田机翻田地,准备种植油菜。“我今年59岁了,我们这一批技术员基本上将大半辈子的精力都投在了制种上。”提起水稻制种,他说,年初中毕业后,便在一家育种公司学习杂交水稻培育技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得自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制种本领。受公司委托,他先后两次带领10余人的制种技术队伍到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泰国等国家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杂稻制种生产,成为受人尊敬的“洋教授”。这些年,在杨代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发展杂稻制种产业逐渐富裕起来。杨代军说:“制种产业真的是造福一方人,以前在村里1万元户都很少,现在万元户也不再稀奇。比如龙田镇的朱永辉、水尾镇的陈良东,他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杨代军提到的陈良东,是水尾镇新场村杂交水稻制种大户。他是曾经在县里建筑工地做过多年的工人,年,他回到村里后,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硬是干出了超出预期的样子。村民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插秧(5月29日摄)。“哪想到祖祖辈辈只会传统耕作的农民,竟然搞起科技种粮,当起老板不说,每年还可以带动多名乡亲就业增收。”说起水稻,陈良东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他说,去年种了多亩杂交制种水稻,毛收入多万元,今年干旱严重,只种亩,但是质量和产量都很不错。陈良东说,他和乡亲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传统农业模式,到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这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各级农业部门的专家精心指导。“种粮食,不仅靠地靠天气,还得靠技术,农技专家们隔三岔五都会到我们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我们,特别是县农业技术专家代国权他们团队。”陈良东口中提到的代国权是岑巩县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团长,他35年如一日,一直战斗在农业一线,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培训,做好农技人员“传、帮、带”工作……见到代国权时,他和同事正为天马镇苗落村种植大户沈启祥家的水稻进行测产。“他们基地这个品种在海拔相差50米左右的地方种出来的亩产量也就50公斤左右,但是在这里种的亩产量居然到公斤,很不容易,这个品种可以解决较高海拔山区水稻种植低产的问题。”代国权说,要想把稻种产业发展好,就必须做到精细管理。这是在育种中心拍摄的杂交水稻幼苗(6月14日摄)。据代国权介绍,在年以前,岑巩县的水稻制种生产条件较差,机械化利用率低,在耕作和收割等方面全靠人力,成本高,效益低。年,岑巩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今年,全县共落实制种面积3.8万亩,形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子生产基地6个,辐射带动玉屏、镇远、江口、怀化等周边县市发展杂交水稻制种10万余亩,形成黔东湘西区域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集群,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创造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山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笔者走进贵州兆丰种业生产车间,看见厂区内稻种筛选机不停运转,工人们忙着将筛选出来的稻种装袋、称重、封包、留样,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的副总经理陈龙告诉笔者,他们公司这些年尽一切努力去探索和实践,承担并实现了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烘干、销售、包装等全产业链发展,为全县水稻制种产业全面升级打开新局面。陈龙原是岑巩县制种大户之一,与杂稻制种打交道20多年。21岁的陈龙于年从黔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看好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良好前景,便来到原岑巩县种子公司,任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技术员。在国有公司未改制之前,岑巩县每年的制种基地只有亩左右,由于产量较低,农户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制种基地难以扩大、种子产量难以提高的被动局面,在公司改制后,作为生产负责人的陈龙带领公司全体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克服种种困难,一家一户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说服、引导农户。在短短二十年间,岑巩县的制种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如今,陈龙带领的公司与贵州润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在岑巩实施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对岑巩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将就地实现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为岑巩从制种大县迈向制种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产业效益,公司重点生产又香优系列、荃优系列等产值高、前景好的优势品种,种子收购价由每公斤14元提高至21元,亩产值提高至元以上。如今,岑巩的优质稻种不断促进水稻产业提质增效,特别是推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稻米供给侧走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打造中高端稻米产业区域样板。正如石通恩所说,岑巩县的稻种生产出来的稻米因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投放市场供不应求,这又为山区农民增添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村民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赶花”授粉(8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年以来,岑巩依托农业农村部制种大县奖补资金、中央和省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不断完善产业基地设施设备。建成集精选、烘干、收储、转运为一体的产地服务中心11个,平方米的工厂化育秧中心和智慧制种物联网系统,实现基地“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将手机变成“新农具”,精准管控制种全过程;农业机械也由原来的小型、低档次向大型、高效能转变,既为农民耕种省工、省时、节能,又有效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种苗质量……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这些年,岑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了很多突破,但在产业化和品牌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岑巩县委书记陈正锋说,岑巩将持续深化“县企合作”,想尽一切办法破难题、补短板,不断推动种业“特”“优”发展,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创建“思州稻种”系列品牌,提升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经济效益,切实让种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芯”动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岑巩县农业部门杂交水稻专家与村民正在讨论今年稻种情况。潜心耕沃土,铺出致富好“稻”路。如今,岑巩县的农村,一栋栋小洋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停进了小别墅的院子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像代国权、陈龙、杨代军、陈良东那样的种业人数十年如一日,风雨不误地耕耘,带领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心中的“农业版图”,奏响了一曲曲新时代农民科技致富、勤劳互助的动人乐章。(图/文余天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