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坚持突出特色、久久为功,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产业质效稳中有升,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桃子湾、新红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7家企业入驻园区。中药材、生猪等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施秉县城一角。杨健摄)
“十四五”开局,施秉县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沉下心来实现新突破,真抓实干,开创施秉蝶变新天地。
太子参鼓起百姓“钱袋子”
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太子参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成为鼓起牛大场镇老百姓“钱袋子”的一味良药。
走在牛大场镇的田间地头,年前种下的太子参翠芽吐新。沟壑纵横的土地上随处可见药农们的身影,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每年七、八月份,都会有来自安徽、福建等地的药商老板来牛大场收购太子参,这里的太子参不愁销路。”牛大场镇种植大户胡友富说,由于高速公路的出站口直通镇区,镇区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再加上产镇大道和药城大道硬化通车,让当地太子参的销售更加方便。此外,为了提高太子参的发展优势,该县开始谋划建设施秉县精品水果全产业链项目暨牛大场镇太子参交易中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大场镇太子参品牌会更加响亮,日子也会越来越有盼头。
“全镇成功把牛大场镇中药材示范园区打造成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实现药农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关口。”牛大场镇党委书记雷会兰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资源和健康养生旅游业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深化“药”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形成生产加工与仓储流通链条的完全闭合,把施秉县精品水果全产业链项目暨牛大场镇太子参交易中心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的中药材集散中心。
近年来,施秉大力扶持三泓药业、徽贵药业等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年,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为8.1万亩,建成亩以上规模的集中连片太子参生产基地12个,从事太子参种植、收购、加工的企业有30余家,其中初加工企业5家,深加工企业1家。
今后,该县将继续以中药材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快牛大场中药材市场建设进度,建立中药材交易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中药材种植信息及市场当日挂牌价格,引导种药农民拣选称重交易,减少药农盲目交易带来的风险和资源浪费,让市场调节药材需求,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完整链条。同时,还将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太子参产业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高效益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提升附加值。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高端保健品、药品等精深加工,做深太子参纵向产业链。
打造生猪养殖业新基地
3月中旬,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在施秉县桃子湾工业园区新建了年产22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并基本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当建设饲料加工厂协议签订以后,政务服务中心就派专门的负责人来给我们办理了手续,施工许可证等,都是‘一站式’办齐。目前,项目建设进度已经到了70%左右,预计今年5月底将建成投产,产值在7至8亿之间。这个饲料加工厂的投产,对黔东南生猪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饲料加工厂项目负责人陈诗淋说。
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先后在施秉县杨柳塘镇、双井镇及牛大场镇等地,相继投产建设了年产近50万头的仔猪、肥猪及种猪等项目。并围绕产业配套发展,在桃子湾工业园区新建了年产22吨的饲料加工厂,该公司逐步实现在县城周边的饲养供应。
“饲料加工厂一旦投入使用后,能够为我们两个种猪厂、育肥厂和代养场饲料提供充足的保障。”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绍飞说。
据了解,施秉县的生猪产业发展主要通过培育施秉县新希望六和养殖有限公司、贵州永泽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市场主体,按全产业链发展的理念,通过投资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猪场,采取“大场带小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带动全县中小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猪养殖。
下一步,该县将全面推进生猪产业饲料加工、粪污综合利用、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二、三产业建设力度,并对地方白洗猪品种进行保种,申报白洗猪品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创建白洗猪品种地方品牌。
(双井镇新希望养殖基地。杨健摄)
“非遗”苗绣走出文旅融合新步伐
在施秉县桃子湾工业园区的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内,丝巾、领带、披巾等各类琳琅满目的苗绣产品摆满了展馆,五彩的丝线被细密地绣成一个个图案,展示着绣娘们精湛的技艺,承载着苗族丰富的文化符号。
“家门口就能上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保障,还有许多学习提升技能的机会。”绣娘潘秀兰说,她在公司除了做手工刺绣外,还负责设计图案和裁缝、熨烫等工作,有时公司还会派她去外面学习高端的机绣设备知识,以提升职业技能。
近年来,施秉县重点培育特色苗族刺绣产业园,积极引进特色民族文化加工企业进园区。同时,集刺绣“研、产、销”、非遗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以“公司+实训+农户”的组织方式,把企业转变为传习中心,传统工艺转变为创新工艺、“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带动了一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增收。
“机绣有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适用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但手绣具有不可复制性,立体感好,适合做价值高的文化产品,公司会一直保留两种方式双向发展。”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龙禄颖认为,“苗绣既是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在传承过程中,公司将积极探索让苗族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生产出来的苗绣产品既能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在市场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还能带动更多妇女增收致富。”
施秉注重激发文化活力,创新旅游模式,让“非遗”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与时代接轨。通过文旅融合,发挥出当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形成集文创、产业、旅游等元素于一体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探索新的路径。
年,该县共举办苗绣技艺培训24期,参训余人次,回收绣品6万余件。提供直接就业岗位80个,间接带动余名劳动力就业。
未来五年,是施秉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全县将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央和省、州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高质量引领下跑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度,开启施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化勇
通讯员王艺伟钟俊
编辑钱仕豪
编辑李丽
编审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