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考证丨贵州岑巩县龙鳌河水运黔货出山,

连通湘黔两百年龙鳌河航运贸易考

文/图张维军

来源丨贵州政协报

龙鳌河峡谷风光

星子语:

龙鳌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境内,地处贵州东大门湘黔两省交界处,东邻玉屏,南接镇远,西抵石阡,北与江口县,铜仁市相连。该河系古思州龙鳌里的辖地,因河绕着著名的龙鳌山向东南流淌,故称之龙鳌河。河流位于中国贵州省岑巩县东北面,离县城约六十公里。发源于石阡县、江口县、岑巩三县交界的朝阳坡,在岑巩县境内有三十九点七公里。上游原名“车坝河”,下游名“烂褥河”。

《元和郡县志》称龙鳌河为“渭溪”(别名抚溪江、车坝河)。该河流经岑巩县的凯本、羊桥和水尾三个乡镇、流入舞水、注入沅水,全长39.7公里,属沅江水系。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下茂马村至水尾镇白水寨16.5公里一段河流,因山奇水秀,叠嶂重峦、洞幽水清,景色奇美,故名“龙鳌河风光”。现旅游的一段是从茂马飞水到烂褥河的天洞,全长十五公里。沿河两岸悬崖陡峭,不少地方高达二百余米,河床处于深谷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而有“人间藏秀”的美称。

正文:

龙鳌河上游流经车坝侗寨一段长达10多里的河段,当地人叫车坝河,住着舒姓侗族人家;下游两岸长满翠竹、景色如画的河滩,当地人叫烂缛河,住着黄姓侗族人家。

谁能想到,多年前,苦难的车坝河侗寨与烂缛河侗寨群众,因受环境逼迫,为了生存,战天斗地,在峡谷间与河流展开了殊死较量,硬生生凿通近40公里的河道,开辟了水上航运,畅通了湘黔两地贸易,使龙鳌河水上航运及贸易兴盛了近年,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山峡壮歌!

龙鳌河风光

各族群众开河道兴航运

车坝是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车坝村的一个侗族小山寨。全寨30多户人家、多人,除了一户吴姓,全姓舒,都是侗族。

车坝侗寨坐落在龙鳌河上游一处狭窄的悬崖山谷间,抬头是一线天。寨前河对面是一堵余米宽的垂直悬崖,崖高多米;寨后是一片逼仄的陡坡,生长着密密的竹树林;坡顶是一片冲天的石林,长得奇形怪状。车坝侗寨就坐落在河岸这片石林下、陡坡上的竹树林里,除了河流、悬崖、寨子与竹树林,几乎看不到一寸田土。寨子右边河岸沿河长达五、六公里全是垂直悬崖,崖高也在米以上。车坝侗寨与寨前悬崖之间相隔一条余米宽的车坝河。用现在的眼光看上去,车坝侗寨是一处风景奇谲秀丽的神秘之境,是难得的旅游观光与休闲的胜地。

但车坝侗寨的过去与现在却是天壤之别,大不一样!

明白侗寨历史发展的寨民舒大银说,他们的祖太公从江西迁徙到湖南溆浦,后于明末清初沿沅江到水进入龙鳌河迁徙到贵州,在车坝河登陆上岸,选择了车坝住下来。

“当时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一群群的猴子从悬崖上跑下来,沿着生长覆盖在河上的古藤飞来窜去,本来田土就稀少,在山谷湾头种点庄稼都被它们糟蹋完了。”舒大银说。

龙鳌河风光

最初,舒家先人主要凭着会造火纸、赶香、榨乌油这些古法手工艺在这里生活。后来人口多起来,耕田种地和小规模手工业生产根本无法满足生存所需。陆地上只有一条羊肠小路沿着悬崖峭壁可以走出大山。舒家手工生产的产品根本无法大量运送出山,即使运出山去,也不晓得送到哪里去卖。

舒家从湖南来,知道车坝离最近的商品市场只有湖南的新晃,顺着氵舞水、沅江走,还可以到达更大的芷江、怀化、洪江、常德等地更大的贸易市场。那时陆路不能,唯一的希望只有走水路。但深藏于峡谷间的龙鳌河,礁石密布、白浪滔天,要走出几十公里到阳河上才能通船。从水路运货出山,仍是比登天还难。但唯有水路,才有实现梦想的希望。

有希望就有了实践的动力。面对通天困难,车坝侗寨群众没有退缩,而是主动找到会造商船的烂缛河侗寨黄家,商议开河扒船下湖南做生意的大事。

黄姓家族也是从江西到湖南,再沿着沅江、水进龙鳌河来贵州的。经商议,两姓一拍即合,家家户户不分老小全部出钱,再向龙鳌河沿岸做生意的大户发出募捐,凑足钱,从湖南请来专业开河队,凿通龙鳌河接近40公里的河道。从此,商船从车坝河水码头起航,穿过龙鳌河大峡谷,进入玉屏抚溪江,再进入舞阳河和沅江,到达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洪江,最远可到洞庭湖畔的常德等地。

龙鳌河水运贸易逐步发展起来,舒黄二姓群众创造了奇迹,他们在峡谷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舒、黄两家走出这条水路,都是被险恶封闭的环境逼出来的!”74岁的车坝侗寨老人舒选孝对笔者如是说。

“永传世代”古碑

为了证实自己说的话不假,舒选孝老人将笔者引到村民舒选武家院坝里。他指着随意丢弃在阳沟里的一块石碑,说这就是他舒家和黄家联手开通河道的“铁证”。笔者反复仔细辨认,发现这是一块立于清代的石碑,上面记载的内容表明老人所言确实不虚。

石碑名叫“永传世代”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高约1米,宽约0.5米。石碑选用上好的青石板制成,历经年,无任何风化走样。因年代久远无人管理,碑面已经覆盖了厚厚的泥垢,部分字迹一时辨认不下来。

笔者请来县书协的专家进行清洗拓印,上面的字迹便清晰地显露出来。

碑面右半部分阴刻“赏闻:天皇自周汉元明以至于今,祖业地名粮坪、大梁滩,尚未开辟贸易,不便弟兄,商议将滩间客商上下、生理各得便益。因此书刊。”左半部分阴刻“碑文:准舒、黄二姓。碧山主人,生杨庭玉、杨毓秀捐修河银二十三两五钱。湖商宝庆府邵阳县开河大师唐正邦、唐正虎等。造舟上下,不许别人作船往来。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十九吉日。”

只从字面上看,碑文难以理解。舒选孝老人按照家族的传说,给我们作出了如下解释。

老人说,碑文说的是在清朝中叶以前,龙鳌河水路不通,客商及行人上下往来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闭塞艰苦。上游的车坝侗寨舒家和下游烂缛河侗寨黄家两姓群众凑钱,请来湖南开河大师带领专业队伍打通河道,以后二姓人在河上开船做生意。舒黄两家立碑发布告示,告诉世人,龙鳌河中只许舒黄两姓人下河跑航运,不许外姓人造船下河做这门营生。   

水运贸易发展带来两百年百业兴旺

自从舒黄二姓联手开河,成功开创龙鳌河水运贸易,黔货出山,“洋货”入黔,湘黔两地互通有无,使龙鳌河沿岸热闹起来。

水运当初,龙鳌河河道还不太通畅,木船的载重量只有1吨到2吨,往来的商船很少。后来,通过水运贸易,龙鳌河畔出现了许多“暴发户”,他们兴建了许多乌油厂、榨油房、碾房、造纸坊,传统手工业兴盛起来。两岸苗侗山寨群众的茅草房变成了木房,有的变成了四合大院,财主和地主不断涌现。

旧时龙鳌河客运小木舟

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龙鳌河又经过了多次梳理,越来越通畅,造船下河替人跑运输的船工越来越多,龙鳌河上商船往来频繁,水上纤影忙碌,号歌热闹,水运贸易越来越兴旺。

从车坝河水码头上船,船工替生意人把山里的乌油(桐油)、桐籽、大米、黄豆、肥猪、药材、火纸、香饼这些土货运到湖南新晃、芷江、怀化、洪江、常德这些市场上去卖,这些都是龙鳌河一带山里的土特产。回来又从这些市场上把山里需要的时兴货带回来交给生意人买卖,一般都是磷子石、盐巴、花纱布、小百货、小家具等。

车坝侗寨古民居

由于贸易红火,车坝河水码头形成了热闹的“白夜场”,民间手工业在车坝河侗寨一带的两岸遍地开花。吴能彬说,旧社会,这里光乌油厂、榨油厂、碾房和火纸厂就有四、五十家,河上往来商船好几十条,上下货物的船工也有好几十,四面八方来的客商、卖土货和赶场的农民,成百上千,在这里赶场做生意,常常连晚上还人在忙。“车坝街”就在车坝水码对面的大河坪上,旧社会是远近闻名的“白夜场”,周边乡镇,甚至周边县市都有来赶场做买卖。

龙鳌河沿岸瀑布

龙鳌河水运一直被车坝河侗寨舒家和烂缛河侗寨黄家管辖主宰,直到解放后的年,才开始过渡为集体经营。据《岑巩县志》记载,解放初期,龙鳌河上有木船35只,每只运载能力达三到五吨,平均运载量为4吨,有驾长34人。

舒选孝老人说,他已过世的父亲舒大军是龙鳌河商船水运的驾长,从他父亲以上,世代都在河上开船,开着4吨多的大木船,替人送货下湖南市场做买卖。解放后,舒大军被政府任命为龙鳌河船只管理队队长,替政府管理着好几十条龙鳌河上的商船。

年,岑巩县政府组织上百人的专业队伍,大规模疏浚龙鳌河河道,炸掉河中的暗礁,整修纤道,延伸航道,大大增强了龙鳌河的商船水运能力,促进了湘黔两地贸易发展。随后,依托龙鳌河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当地政府在水码头兴建了水电厂、水泥厂、车床厂等,传统手工业过渡到现代工业。后来又建起了电影院,搞起了文化旅游等,成千上万的工人、客商、游人涌向水码头,车坝河侗寨更是热闹非凡,一片繁荣兴盛的大景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地政府曾一度以车坝河侗寨码头为核心,建立起了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

车坝河

年,因龙鳌河上多地拦河筑坝兴修水利和当地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龙鳌河水运停止,车坝河水码头工业生产也随之停产。龙鳌河上近年热闹繁忙的水上贸易退出了舞台,成为了永久的历史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