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时间,刻下前行的足迹。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肩负重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尽锐出战,州四大班子以上率下,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州县乡村四级一起抓,劲往一处使,共下一盘棋,上下合力跑出脱贫“加速度”。

摘穷帽、拔穷根、改穷业、换新颜,1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个贫困村如期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产业开花遍地香

虽然从年才开始发展种桑养蚕,但对岑巩县天星乡力元村赵家组蚕农赵家发来说,已经享受到了政策和产业带来的红利。   “养一批蚕只要20多天就产茧,赚钱特别快,去年我们一家就增收了好几万块。”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外出,赵家发夫妻俩就在家发展起了产业,把增收致富的梦想扎根在家门口。   曾经的力元村,种的是水稻、烤烟等传统农作物。在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的浪潮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源的优势下,年以来,岑巩县利用帮扶契机,抢抓精准扶贫机遇,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

年航拍岑巩县天星乡桑蚕种植李昌焯摄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县已发展蚕桑亩,蚕种饲养量已达余张,产茧量90余吨,产值余万元,共覆盖贫困人口余人,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蚕桑产业发展人以上,吸纳就业0余人次,贫困户参与人次达到30%以上,直接获益24万元。桑蚕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一个好的产业,我们一年花几个月的时间来管理桑园和养蚕,一年养4批,正常情况下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不养蚕时还能继续做点小生意。”赵家发乐滋滋地说。   栽下了桑蚕树,致富就有门路。为提高种桑养蚕水平,增加蚕农收入,该县桑蚕产业专班还从桑树栽培、桑园管护、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病防治等方面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和教学。

村民在榕江县车江大坝蔬菜基地采摘菜苔。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供图

产业开花遍地香。在希望的田野上,黔东南州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   74个坝区通过省级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验收认定;   全省坝区农业产业土地流转率提高到68.9%,坝区复种指数接近2;   建成高标准农田22.8万亩,完成低效作物调减改种7.9万亩;   “苗侗山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用;   林下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超过万亩,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种养规模分别达到2.58万亩、58.94万亩、.34万羽、23.92万箱……

锦屏县固本乡东庄村的群众在采摘金丝皇菊。杨晓海摄

立足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黔东南州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小的“短平快”优势产业,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助推了“一县一业”发展。   “现在公司拥有6条菌棒生产线,日产袖珍菇、猪肚菇、海鲜菇、黑木耳等菌棒30万棒以上,年产菌棒1.2亿棒,预计年产值10亿元。”剑河县剑荣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光珂说。   作为剑河县“一县一业”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剑荣菌业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就业带动和分红带动两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基地现在用工余人,通过种植食用菌可带动群众用工余人次。”胡光珂说,刚开始务工的新员工,按照每小时10元钱计算,一天能拿80多元,工作熟悉后,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

群众在黎平县中潮镇二望坡天麻基地采收天麻。黄维摄

目前,剑河县食用菌生产种植规模达1.6亿棒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直接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3.6万元以上,间接拉动4万名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农村产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支撑。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建立“电商+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持续深化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推进绿色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为黔货出山、黔货风行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州借助杭州电商优势,引入农村淘宝、网易严选、贝店、安厨等电商平台,培育本地“网红爆品”“直播达人”,推动黔品上行,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1.67亿元。并在杭州开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18家,拓宽线下销售渠道。

文旅融合百业兴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包罗万象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旅游。”第一次来镇远古城游玩,广东游客杨先生就已被这座古城的热闹与繁华深深折服。   古建筑、古巷道、古驿道……两千年的历史传承与自然景观,铸就了镇远集山、水、城、文、景于一体的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成为中外游人的旅游打卡地。   “青龙洞真是历史的瑰宝、镇远人的福气!”跟团来到镇远旅游的游客万永胜深有感触地说,镇远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他下次还要再来感受这座古城的别样魅力。

镇远古城邹渝摄

镇远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该县实施的“文化旅游强县”战略。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旅游利民力度,提升游客吃、住、行等方面的综合体验,该县以“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为抓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据初步预测,年镇远旅游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5亿元。   以旅游扶贫为抓手,探索推行能人带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带区域的“三带”模式,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抱团脱贫,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在黔东南州取得了明显进展。   “年小镇开业,我们入驻小镇,巨大的人流为店里引来了很多游客。加上小镇的精彩看点,每到节假日,店里都是爆满的。”丹寨县万达旅游小镇商家豪杰斗鸡馆老板吴明飞说。据了解,自万达小镇景区运营后,丹寨县充分利用小镇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契机,大力促进贫困户就业、群众增收。

游客在镇远古城拍照徐伟摄

今年49岁的王尖猴,原本家住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上有90多岁的婆婆,下有刚成年的一双儿女,丈夫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全靠她种地生活。   随着蜡染、鸟笼、花草纸等丹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开发成旅游产品,从小就掌握了苗族蜡染技艺的王尖猴,自3年前易地搬迁到金钟安置点后,在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的蜡染体验馆里找到了一份蜡染制作工作,每月工资在元以上,她家每年还有万达帮扶基金分红。去年,她的儿子还考入了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全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因驱动,内因发力。这个“无中生有”的小镇,让丹寨旅游发生“井喷”,据初步测算,五年来,丹寨县共接待游客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扬武镇老八寨村钵栽蓝莓种植基地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供图

黔东南州围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今,全州拥有A级景区66个。   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万达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家喻户晓;镇远古城、锦屏隆里古城、黄平旧州古镇、剑河温泉康养城等一批新景区新景点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游客接待量连年攀升,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了绿水青山,一头挑起了金山银山。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4.88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年均增长15.3%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州的新路子。

黎平县茶叶基地陈再明摄

“这两年变化太大了,我家新修了两栋砖楼房,在夏秋季经常接待游客,收入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千元。寨上不少人家也吃起了旅游饭,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施秉县白垛乡白垛村黑冲寨年近古稀的村民肖慈高,谈起现在的生活高兴地说。   如今的黑冲寨,村民们住的是砖楼房、喝的是卫生水,走的是硬化路,外出有车坐、门前可就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寨容寨貌让人耳目一新,还成为施秉县“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教育基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绿水青山与文化生态的持续融合发展下,黔东南州的群众都真切感受到了旅游产业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大道通衢迎征途

从榕江县城出发,经过高速,抵达水尾水族乡后,车子再一路往西北行驶到该乡的上下午村。   “上下午村距离县城84公里,没通高速之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没有到过县城。”   上下午村地处月亮山西北麓,总面积53.48平方公里,海拔在—米之间,为深山区地貌。出行难是该村决胜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之一。

沪昆高速

要致富,先修路。年8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难题。   如今,顺畅的交通让上下午村架起了通向脱贫致富的桥梁。随着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曾经的水、电、路、讯不通畅的村子,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大潮中。   修建通组路后,村民们开始发展林下养鸡、莲花白、天麻等产业。现在的上下午村还敲开了工地、农贸市场、配送公司等大门,通组路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产业大道”。   “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聚合力。随着通路带来的产业链,正引领上下午村村民户户都增收、奔向小康路。”上下午村党支部书记韦金科说。

年11月4日,一辆摩托车在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至加鸠三级公路上行驶。(无人机拍摄)吴德军摄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升改善,不断完善运输服务体系,大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畅安舒美”的乡村路域环境,全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通字诀”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产业,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组组通公路修得好!以前路不通,生活比较困难,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现在我们这个加工厂有了固定客户,自己也有了一辆小车和一辆大车,可以自己负责运送,一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自年雷山县大塘镇平寨村“组组通”公路修通后,平寨村的金蒲南夫妇自建了一个塑料颗粒加工厂,吃上了交通带来的“便利饭”。

施南至剑河高速公路镇远南出口匝道龙金明摄

现在的平寨村,一条条平坦宽敞的大道径直伸入村庄,干净的乡村路周围,一幢幢民居点缀其间,农村公路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旅客运输完成客运量8.8亿余人,旅客周转量亿余人公里,货运量8.3亿余吨,货物周转量1亿余吨公里,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2.6和3.2倍。完成在全州16个县(市)开通城市公交的目标任务。   如今,黔东南州的农村公路实现了通县、畅乡、到村、到组,将乡村旅游点、偏僻的农村、重要产业区等串珠成链,为广大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发展景象。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迈步“十四五”新征程,黔东南州将奋力续写乡村振兴事业新篇章,昂首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欢

编辑余光燕

编审熊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