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第一次自由行应该去哪儿?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去黔东南,那里有你想要的全部。
曾背包走过黔东南,从贵阳出发,一路坐长途汽车游遍西江千户苗寨,再到从江、榕江、黎平,再到镇远古城。一路邂逅一个又一个的苗寨和侗寨,精彩纷呈,至今记忆犹新。今天就说说镇远古镇吧。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城,依山傍水,古城建于南宋,兴于明清,翠绿的儛阳河蜿蜒盘旋,将古城一分为二。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为抵御蒙古大军入侵,南宋皇帝赐当时地处前线的奖州为镇远之名,以此鼓舞士气。自宋理宗赐名以来,镇远古城已经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岁月。
兵、农、商会聚镇远的同时,也把家乡文化带到了古城。青龙洞古建筑群贴山崖而建,道家的宫殿、佛家的香堂,以及儒家的书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也是古城的文化地标。
潘光福是镇远人,每次青龙洞维护,他都会来到这仔细勘验,制定维修计划。潘光福所说的就是青龙洞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史上盛极一时,因建筑之精美,环境之清幽,被誉为“潕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到了20世纪80年代时,书院已经严重损毁。当时,为发展经济,镇远决定开发旅游,修复青龙洞古建筑群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潘家系带都是木匠,得知这个消息后,潘光福主动要求参加修复工作。潘光福说,从小就喜欢木匠,特别喜欢雕花,就经常把那些老师傅雕的花,把它画下来照着样子雕刻,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雕花。
当时,工程队还在外省聘请了一百多名工匠,随着修复工作的开展,细心的潘光福察觉到一丝不妥。原来,那些外地的工匠们虽然雕刻工艺精湛,但手法趋于现代,与镇远当地的传统雕花样式有很大差别。如果继续下去,青龙洞传承了数百年的雕刻工艺,很可能就此消失。
潘光福说,我们是木匠,不能把青龙洞前人留下的东西搞没了,后来就到各个殿堂、每一栋房子,到处去搜集原来留下的东西。把它做图,雕刻出来。经过比对验收,专家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保留青龙洞原有的艺术价值,他们决定辞退外省工匠。
可这样一来,却又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接手。潘光福就回家喊把兄弟、师兄师弟们,组成一个建筑队伍。那时候的工资也不高,只好和大家商量,这是我们镇远标志性建筑,我们要把这个活儿接下来,保质保量完成。就这样,潘光福带着几个兄弟,挑起来这个曾经需要上百人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
为了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累了就靠墙眯一会儿,饿了就生一堆小火,把自带的干粮烤热了吃。手上磨出了血泡,拿刀挑破,往身上一抹,闷头继续干。当时大米三毛钱一斤,他们每天的工资只有一块五。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潘光福和同伴们耗时近三年,终于完成了青龙洞的修复。
工程竣工没多久,青龙洞便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其中就包括维护故宫的专家。让老潘颇感惊喜的是,他们的修复工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有了底气的潘光福后来又接下了修复古巷、大院的任务,原本稍显杂乱破旧的古城,随之焕然一新,老潘也成了古城的名人。他的修复团队逐渐迈出镇远,走向全国。
在潘光福看来,是青龙洞成就了他。如今的古城,每有闲暇,人们都会四处转转,在街边的老店,吃一碗甜辣咸鲜的豆腐脑;到巷子间的酒坊,喝一口香气四溢的自酿美酒。老街古巷,虽然被时光磨损了门窗和院墙,但依旧能勾起人们琐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