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第六季
播出内容:《镇远古城——太极古城勇于担当》时间:年2月13日(周四)22:38频道:CCTV-1综合频道精彩看点↓↓↓
在贵州省黔东南,有座依山傍水的古城。
翠绿的?阳河穿城而过,蜿蜒盘旋成一个S型,从高处俯瞰,犹如太极图一般,旖旎却又神秘。
然而,这座城却起了个与外表感觉不怎么搭的名字——镇远。
镇远的地理位置,位于湘西丘陵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带。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通常都会有大批军士驻扎在此。
作为军人的后代,久而久之,城中的人不免比别的地方多些血性和担当。
事实是不是如此?
光看景儿是找不到答案的,今天,带你去镇远古城里串个门!
没有过错的赔偿
我们第一个要去的,是傅舜德家。
傅大叔家是个老宅子,修得很是精致,一看那就是祖上有点财力的。
一问,还真是。
傅家先祖本是江西人,清嘉庆年间来到镇远讨生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发展成大商家。
当时南来北往的货物,要想找个临时存放的仓库,那基本想到的就是傅家。
前面说了,镇远的地理位置重要,经商的也多,难免有些土匪盯上这里。
有一次,一群土匪冲进城来,一把火把傅家非常重要的一个仓库给烧了,里面存放的货物也付之一炬。
在这儿存了货物的商户们听到消息后,又着急又无奈。东西没了,可又不是店家的错,这索赔起来不合道理啊。
正当他们叫苦不迭时,傅家老太公宣布,事儿是在我们家出的,不管是不是我们的错,损失都由我们来担。
但凡拿着存单来提货的,一律按市价折现。如遇一时还不上的,就商定好日期择日再还,绝不推脱。
为了还完“赔偿”,傅家卖田卖地卖仓库,散尽了家财。
事后,老太公看淡名利,也没有再经商了。但家族这段不逃避、敢担责的兴衰往事,一直在古城中流传着,潜移默化影响着古城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本可以将日子过得轻而易举,却选择负重前行。在古城人的价值观中,这不是傻,因为担当这件事,比输赢、成功来得更重要。
聊着往事,傅大叔的朋友老潘也来做客。
有担当的人总能脱颖而出
这是潘光福,城里有名的木匠手艺人。
在镇远,那个打卡必去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就是经老潘手修好的。
那是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镇远旅游事业,人们决定修复青龙洞的古建筑。
木匠世家长大的潘光福主动请缨参加修复工作。
最开始,还有多名外地工匠参加这项修复工作,可修着修着,细心的老潘发现,这工作不是手艺好就能接手的。
因为当地传统雕花样式工艺独特,若是按照现代的修复方式,很可能就在无意间破坏掉这里传承数百年的雕刻工艺。
专家组评估过后,决定辞退外省工匠,可这样一来,又找不到足够的人来接手。
老潘想了想,这活总得有人干吧,于是他把家中会这门手艺的师兄弟全叫来了。
你可千万别觉得他们是来发财的,这可是实打实的苦差事。原本要上百人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老潘和几个兄弟就挑了起来。
他们起早贪黑,累了只能靠墙眯一会;干活手上磨出了血泡,拿刀挑破往身上一抹,继续回去干活;当时的大米3毛钱一斤,而每天的工资却只有1.5元。
为了保护好前人的文化遗产,老潘和同伴们过了三年这样的日子,成功完成青龙洞的修复。
生活虽苦,但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候。
青龙洞的修复工作赢得了游客的赞赏,也得到故宫专家的好评,这让这支修复团队名声远播,走向全国。
回过头看,其实是当年那句“总得有人干”成就了老潘。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留给敢挑起重担的人。
潘光福今天来傅舜德家,自然少不了吃饭叙旧。
而他们的饭桌上,有种食材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道菜。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去古镇上经营道菜生意的蔡英家里转转吧。
从力所能及开始
蔡英跟我们讲,她小时候,经常在母亲工作的工厂里玩。
工厂老板为国家捐飞机的事,让蔡英印象很深。
后来自己做酱菜生意时,她发现很多菜农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他们挑着50多斤的担子,走个几十里路来送菜,实在是太过于辛苦。
这时捐飞机的故事就浮现在蔡英脑海里:自己虽然捐不了飞机,但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那以后,蔡英就改为上门收菜。虽然多付些油费,但能让乡亲们轻松不少,她觉得很值。
后来,蔡英还为菜农们做了不少好事,又是扶贫,又是用合同保障菜农收入……而酱菜坊呢,也在菜农们的信任下越做越好。
因为这份担当,大家的收入都在增长,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三个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故事主人公的驱动力却一以贯之,那就是这座古城的精神所在。
不知道你有没有因为这些人,而爱上这座城呢?
今晚22:38,锁定CCTV-1,一起去古城镇远看看吧~
编辑
樊东媛王琳艳
为镇远点亮“在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