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年的历史,在整个贵州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古镇,也只有这样古老的古镇方可称之为“古”,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也就成为了中国西南商家经略重要驿站和关塞,所以镇远的文化可以概括为军事要塞下的商业文化,几乎在镇远的文化都是围绕着商业展开的。但是再讲商业文化之前,我们需要知道镇远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着“黔东门户”和“滇楚锁钥”之称的镇远,何以配得上这样的称谓?
镇远地处武陵山脉中部,被群山环绕,舞阳河穿城而过。闭上眼睛,你就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想象一下这里的情况,只有狭小的山路在山间崎岖的穿梭,那时这里几户人家炊烟缭绕,只因为这里水利发达,来这里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那些野心家的统治者为了扩展疆土,不远万里坐船来到这里,久而久之,舞阳河变得异常的繁忙。
秦时,属黔中郡镡成县
汉时,属武陵郡无阳县
隋唐时,名为奖州
而真正被作为军事重镇,则是从宋朝时开始的。宋朝统一全国后,镇远蛮酋田氏于乾德三年进京朝贡,宋太祖赵匡胤因大理国返宋朝廷急需解决云南问题,睁眼又是必经之要道,宋太祖认可”竖眼大田溪洞”,即田是氏对黔东的统治权。随后派遣流官入住镇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大理国被灭后,宋朝大军云集镇远,田佑恭主动废止了”竖眼大田溪洞“,称“愿为王民”。南宋石刻镇远巡检司,随后就修了如今的石屏山的防御工事,改奖州为镇远!
而自此,镇远也成了兵荒马乱之地。田氏政权在不同朝代更迭起伏,可谓是波澜壮阔。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的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这里都是外来人口,很多是将士们的亲眷,很多则是各个地方的商人。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与文化的交融缔造了静谧的镇远。
在镇远,最负盛名当属青龙洞古建筑群。远眺青龙洞古建筑群,犹如一幅长卷风景画悬挂于天地山水之间,绿透的舞阳河从山脚回环静静的流淌,山崖间镶嵌着几十座大小各异的烟雨楼阁古刹,静观仰望,重楼危殿,贴壁凌空,错落参差,与山崖浑然一体。青龙洞古建筑群因多种文化的凝聚和相互渗透融蚀,隐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特有的鲜活灵魂和雅俗风韵,是镇远历史文化的核心。大家都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圆融一处,而以曲径通幽连为一体,恰是“出世与入世之间,世俗与脱俗之间,商家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体现了文化的交融。
中元洞是此建筑群的入口处,是禅院,始建于明朝,随山而上10米则是中元洞,此洞为张三丰修仙的地方,因为他云游过此地,观音也来凑了个热闹,如今张三丰的石床石草鞋石伞依旧留存。
万寿宫也是次建筑群中的一部分,亦称“江西会馆”,顾名思义这里就是江西商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建造的一个公共场所,当然属于他们的文化也都藏在这里。相传东晋时的许逊修道成仙,全家42口一同在南昌附近的西山逍遥峰分开,后来人们为他立了“许仙祠”,到了宋徽宗时特别推崇道家,便扩建了祠祀,赐额“玉隆万寿宫”,并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成为江西人崇奉的"真人",江西商人带着他们的信仰在各地经商,每到一处便建万寿宫为团聚之所,于是万寿宫就成了江西会馆的代称。
万寿宫最具典型的会馆文化是雕刻和楹联,藻井的天花板上是“凤凰飞翔”,井中是“蟠龙朝阳”,戏台前沿木枋是杨家将戏文等雕刻,采用浮雕,圆雕与透雕兼容,手法刀法细腻,神行兼并,体现了会馆文化特色。戏台上的楹联更是耐人寻味,是会馆的灵魂。中堂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小小的戏,太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唱花脸,唱白脸,唱红脸,唱黑脸,人生百态在这个小舞台上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戏台前柱楹联上联是:“不点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下联是:“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花”,横批是:“中和且平”,楹联含蓄诙谐富有哲理,活化了商人们的心态,在商人的眼里,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些文章之外的文章,句子之外的句子,世间的事情都是有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或半真半假,过后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做买卖讲求一个中和的公平交易,和气生财之理。
青龙寺有许多个单体建筑组成,供奉各路神仙。
紫阳洞则是为崇奉理学大师朱熹而建,给人们展现的却有“儒道共济,共享灵岩”之感。
以上是青龙洞古建筑群的精华部分,其文化非一朝一日可概也。
而会馆文化也非一朝一日可以讲得完的。如果你感兴趣,告诉我一下,我给你讲讲镇远八大会馆背后的故事。
镇远古镇是不可多得的安静的古镇之一,或许是因为山围绕着城,城围绕着水,而人们却围绕着镇远的故事,不经意间就深夜了,镇远的夜,有时候安静得可以让你感觉到孤独,有时候孤独的不也会觉得很温暖。
你有酒吗?满好酒,我给你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