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在凯里凯里博士苗寨励志助学兴寨

北京荨麻疹医院治疗 http://liangssw.com/jiepai/13799.html

近日,今年刚被贵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录取的博士杨佳鹏正为筹集学费发愁之际,收到家乡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梦想基金会奖励博士元,如愿以偿办好了贵州大学新生入学手续,感激不尽。

在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梦想基金会颁奖仪式上,老四队的学子们获得奖学金

五天前,老四队举办第五届梦想基金会颁奖仪式,因杨佳鹏办理相关手续未能参加,一切由其父亲杨胜凡“包办代替”。

仪式上,杨胜凡代杨佳鹏登上领奖台,高兴地领取老四队梦想基金会奖励考取博士的元。杨胜凡发表感言说:“我们不要忘记父老乡亲,将来事业成功了,要扶持下一代,要继续把这个良好传统永远传下去。”

在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梦想基金会颁奖仪式上,曾受助的清华大学学子杨清华给老四队的学子们写荣誉证书

今年72岁的杨胜凡是芦笙村老四队一位苗族农民。在家七兄弟中,他排行老大,为供两个弟弟读书,16岁便开始出门找副业,做泥瓦匠、钢筋工挣钱,直到两个弟弟考取学校和参加工作。

由于挣钱供弟弟读书,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40岁才完成了心愿,生育一子二女。

虽家庭困难,但孩子们受寨子里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影响,一个个学习十分用功,先后考上了大学。去年,儿子刚硕士毕业,今年又考取了贵州大学博士,杨胜凡逢人便夸奖儿子很争气。

前些年,杨胜凡的两个弟弟商量,分别承担他的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杨胜凡夫妻外出打工挣钱,共同努力才将他们培养成才。

在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一村民向老人介绍老四队今年考取博士的优秀学子

从古到今,老四队修路架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老四队是芦笙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干党给寨、养丢勇寨、龙岩寨三个自然寨组成,共户人。这里属于喀斯特地形,缺水,人均不足三分耕地,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只有培养子女读书,才能走出寨门,才有出路。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村民勾夏唸(苗名)放弃建房,将建房木材都卖来供儿子杨昌魁、杨昌耀读书。年,杨昌魁考取贵阳师范学院,成为老四队的第一个大学生。年,杨昌耀考取贵州大学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培养出祖孙三代大学生。

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举行梦想基金会颁奖仪式

目前,老四队共培养大中专学子98人,其中,大学生64人,硕士博士7人。

为培养读书人,老四队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以大帮小,反过来,上一代帮下一代,形成了家庭式循环助学,然后,发展为家族式助学,渐渐辐射到毗邻村寨式的社会助学,供学子完成学业。

年,杨清华考取清华大学,当时因有7兄妹,经济十分拮据,众乡亲知道后,送米送钱凑足学费。

经村民倡议,年,老四队成立教育梦想基金会,并规定每年“8·18”为助学日,对考取大专以上和在读中小学成绩优秀的学子,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排名进行分别奖励。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各奖励1万元。大学一本、硕士、博士,依次奖励元、元和元。

每年,老四队教育梦想基金会组委会对本寨学子录取情况进行审核,大学、中小学分别以录取通知书和学校出具的证明为准,将如期举行颁奖仪式,全队男女老少举寨欢庆。

值得一提的是,曾受助的杨清华,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汉天下公司董事长,得知颁奖仪式的消息,专程赶回家乡给学子们颁奖,并鼓励说:“大学不是学业的结束,大学是人生的开始,希望大家拿出比高中时代更刻苦努力的拼搏奋斗精神,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不管飞得多高,要记得乡亲们的恩情,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态度,感恩更是一种能力,不要辜负乡亲们给予的期望和厚爱,要把助学精神和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五年来,老四队梦想基金会共收到助学筹资善款13.1万元,截至目前已奖励优秀学子共9.45万元。

通讯员:杨仁海

编辑:熊顺才

二审:王志凯

三审:田兴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290.html